资料阅览语文六年级语文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4-06 13:12: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清明上河图 教学设计
  •   公告: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1、课文题目:主学科:小学语文6年级第24课《清明上河图》
综合学科:小学美术6年级第3课《中国笔墨山水画的情趣》
课题类型:【略读课文】
2、教学目标
(1)课目内容分解表
(2)学习水平描述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难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4、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A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地理环境所限,很难有机会参观到各种美术作品画展,加上课外阅读面又相对狭窄,对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美术作品,更是从未见“庐山真面目”。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语文、乃至美术知识的渗透,就像纸上谈兵,是不现实且没有实效的。
所以有必要应用计算机建立《清明上河图》专题性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其相应的大量资源(包括文学、历史、美术等),这样能即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阅读面,从而也能有机融和语文、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使认识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B、利用计算机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系统,包括“欣赏区”、 “交流区”,学生在“欣赏区”能自主纵观《清明上河图》的全图概貌,同时也能细观局部分析画面细节,并最终达到画面与文字的共鸣。同时在“交流区”又能彼此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巩固学习成果,并且往往一个探究活动绝不是课堂的40分钟就能有效完成和结束的,在学校论坛处开设“清明上河图交流区”,使学生在课后和家里也能参与讨论、交流,延伸了课堂的探究空间和拓展了学习深度。
C、文章对《清明上河图》的描写和分析,是介于作品本身独具魅力的美术表现方式的,这与本期美术教材的许多的内容不谋而合,且相互渗透,如第三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第十、十一课的《平行透视》《成教透视》;第十三课的《人物动态速写》等,在画面中处处体现着这些美术技法,站在美术与文学的交集处分析课文,更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美术技法与文学家技法的理解,产生共鸣。
D、略读课文的形式更注重于学生的独立探究、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平台,给予学生一个宽泛且自主探究的平台是非常有益的。
媒体选择工作表
形成性练习表


注:资料来源于中央电教馆远程资源,学校进行后期处理制作,建立学校专题网站及论坛板块。
5、教学过程
(一)导入(网络投影)
教学设想:从一个熟悉的酒广告片断导入,我们能看见的历史,照相机…… 年,能听见的历史,留声机……年,能品味的历史,国窖……年,让学生即感知广告中偷换概念的机智,同时引发学生探究更长远的历史的欲望,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
教师: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广告了,但是我觉得它说的并不完全正确,没有照相机以前的历史,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看见了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在广告中,厂商使用了留声机、照相机的历史与其作对比,是为了说明酒的历史悠久。但这里他偷换一个概念,因为事实上是,没有照相机之前,古代的艺术家们便用他们的笔墨,早为我们生动地描画了当时的生活和社会,比如我们今天看见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其艺术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15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的绮丽风光和人情风俗。【网络投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想:这篇略读课文是整个小学语文课文的倒数第二篇,它的出现是有着其自身的意义的,首先,课文是在本单元同类型课文学习后出现的,教师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讲解了此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现在学生可以尝试着用前面的方法来自学这篇课文了。其次,紧跟着而来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会跟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有所区别,将更注重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课也是一个学生能否顺利过渡的转折点,是否能够在总结以前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值得自己去探索、尝试的。教师切不可因为自己的担心,而剥夺了学生认识自己、面对新知的舞台。
  1.学生预习,勾画不认识的生字词,并通过翻阅字典,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初读并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配合计算机专题网站理解课文,分析以下内容:
  (1)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2)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2、交流、朗读
选择最喜欢的片断,有感情的朗读,和同学们交流提高。(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3.小组探究、拓宽
(1)画面中的还有那些情节是你最感兴趣的?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
(2)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在图中的那些地方得到了运用?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
(3)我们在本期美术课程中学习了平行透视和散点透视来表现建筑,《清明上河图》中的采用的是什么透视呢?
目的在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同时也对中国画笔墨画的美术知识有益稳固与拓宽,最后一个问题牵涉到新知识【散点透视】,学生可能会发现画面中的透视按照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来说,有些地方是不符合理论的的。教师不必给出答案,甚而可以将答案再抛还学生,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并获取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是比牵着学生鼻子学习更有价值的。
  (五)总结
1.齐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全班交流,教师梳理思路,总结并板书
附:板书设计


24 清明上河图
郊外田野 清新优美
汴河两岸 繁忙喧闹
街道市井 繁荣昌盛


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