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六年级语文

浅析课文《和田的维吾尔》的教学思路

发布者微信

    
浅析课文《和田的维吾尔》的教学思路
《和田的维吾尔》是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维吾尔族的一些饶有趣味的风俗和维吾尔人的一些特点。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教学本课的一些思路。
一、学习课文导语
读一读课文导语,划出课文导语中给我们提出的学习要求。(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初步交流学习成果
在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将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罗列出来。初次罗列未必准确无误。发现问题可以在精读课文中解决。如我在教学中,就依着学生的观点,将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描述的维吾尔人的特点概括为“能歌善舞”。
三、抓住重点句,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⑴这个句子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起)
⑵中心词是什么?(豪气与乐观)
我们一起来细细体会分述部分是怎样具体地描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的。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辅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
⑴简单介绍沙尘暴。课件呈现有关沙尘暴的图片、资料。
⑵沙尘暴辅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一切指什么?
⑶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沙尘暴?(猛烈的、天昏地暗的、黄沙满天的……)
⑷就是在白天,沙尘暴也能遮住太阳,会使正午的时候像黄昏,那么在晚上呢?(沙尘暴遮住了月亮和星星,漆黑一片)
⑸课文中写到了这是个怎样的晚上?(停电的晚上,屋里也是漆黑一片)
⑹小结: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屋里屋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作者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惊恐不安)“我”是怎么做的?(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听着沙尘暴的呼啸声,“我”更觉得害怕。
⑷这时候“我”听到了一个维吾尔汉子在马车上迎风引吭。想象一下,当时“我”会怎么想呢?(通过“我”与维吾尔人之间的对比,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豪气与乐观的惊奇感和肃然起敬感)
小结:作者描写恶劣的天气和我的惊恐不安,是为了反衬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
2.学习二、三自然段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继续抓住总起句。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作者的惊叹。(烤肉、馕、库乃其)
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⑴将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⑵在作者原来的想象中,烤肉和馕是从哪里做出来的?(烤房里,厨房的大锅里等)
⑶小结:这么美味的烤肉和馕居然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土馕做出来的,让人惊叹,可见维吾尔人是多么热爱土地啊。
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⑴为什么说是单调的沙漠?(沙漠里只有一种色彩——黄色)那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给沙漠平添了什么?(美丽)
⑵为什么说是寂静的沙漠?(沙漠里没有人类,没有动物,没有植物)那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给沙漠平添了什么?(可以这样引导:衣服是没有生命的,可是穿衣服的人是有生命的,有衣服就代表着有人,人们会给这片沙漠带来生机和活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⑴填空:花儿( )在沙土里    花儿( )在门框边    花儿( )在房梁顶    花儿( )在挂毯上
可以填“种、雕刻、画、绣”等词。
⑵小结: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沙土里的花是实写,写其他地方的花是虚写,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
4.学习第五自然段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抓住过渡句,了解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道这个自然段讲了维吾尔人漂亮与能歌善舞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时候可以修改先前的板书,添上维吾尔人“漂亮”这个特点。
5.学习第六自然段,以读代讲,略
6.学习第七自然段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抓住这个句子,回顾全文思考:
⑴维吾尔人的生活艰苦在哪里?
⑵维吾尔人的生活甜在哪里?
小结:这句话与课文第一句遥相呼应,用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