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六年级语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12-17 12:4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工具书等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指名读课题——《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初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通过师带读、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三、解读课题,渗透方法
1、“绝”是什么意思?“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渗透方法:借助注释,变通等)
2、学生自学课文,自行解读。
四、初解绝弦
1、伯牙为何绝弦不鼓?浏览课文,用原文回答。(出示文章最后一句)
2、指名翻译此句。(伯牙绝弦——为子期)
3、体会伯牙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五、再解绝弦
(一)初识知音
1、伯牙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知音)子期知伯牙之音到什么程度呢?学生读文,勾画相关语句。
2、指名原文作答,现代文作答。(出示文章二、三句)
3、用一个词语概括,子期知伯牙之音到什么程度?(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心意相通、情投意合……是为知音)
4、体会伯牙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二)再悟知音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以他的成就,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何独独钟情于子期?
2、设想旁人对于伯牙琴音的称赞,体会心情。
3、对比子期的称赞,再读二、三句,抓重点词“峨峨兮”、“洋洋兮”,感悟真正的知音之言。
4、感情朗读。
(三)深悟知音
1、“善哉”的“善”是什么意思?与文章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
指名读第一句,分析比较。
2、指导想象:通过“善”,想一想伯牙“善鼓琴”到什么程度?(用词语概括)
3、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拓展练习。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4、师小结,感悟知音之心。
这正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知音,知心啊!
六、深悟绝弦
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知音死,再无人知我心,欲将心事付瑶琴,恨无知音赏!伯牙怎能不悲痛欲绝呢?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2、师配乐诵读伯牙坟前短歌,升华情感。
3、知音死,满怀心事更与何人说?琴同我身,音同我心,今日破琴绝弦,一曲高山流水已成人间绝响随子期去了。(补充“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中国古代的交友价值观)
六、回味绝弦
1、伯牙绝弦成千古绝唱,面对如此令人动容的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吗?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布置作业
4、让我们记住这千古美谈,记住这份世间难觅的知音情!齐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为子期
千古知音最难觅
说课材料
一、教学内容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工具书等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
本课首先揭题导入,《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然后引导学生整体读文,通过师带读、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随后,解读课题,渗透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懂。
深入理解课文则是以“绝弦”为线索展开。伯牙为何绝弦不鼓?伯牙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子期知伯牙之音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读文,勾画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心情,朗读、品味,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同时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朗读的训练、表达的训练、概括的训练、词句拓展的训练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深悟“绝弦”,师配乐诵读伯牙坟前短歌,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谈出学后的真情实感回味绝弦,通过资料的介绍、作业的布置等升华情感。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通过具体细致的教学实施,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出一节效果好、效率高、有浓厚“语文味”的语文课。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努力抓住语言,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教学中以读为本,把着力点放到学生的读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伯牙绝弦》境远、情深,所以我设计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加强了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
品出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丰富,怎么优美,怎么生动,怎么形象,怎么有特点,怎么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如“峨峨兮”、“洋洋兮”的感受、品读,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习得法。通过教学实施,让学生领悟读通、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争取学以致用。
激活思。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课堂上既关注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关注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总之,力求达到阅读教学的文意兼得,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也许距离自己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虽不能至,也心向往之”,我愿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