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四年级语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二、引导构建
(一)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师指导“袭”“暂”等字的书写。
(3)引导学生抓住“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花莲、李博士、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等关键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课文读得文通字顺,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得法,在实践中获得概括能力的提高。)
(二)走进杭州,感受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杭州,去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小钱。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用一两个词写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找出句子中三个形容花的词语:“凋零、含苞、绽放”,理解词语的本意以及在文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意思。
(2)指导朗读: 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小钱呢……,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身同感受,对即将消逝的美好生命油然而生痛惜怜悯之情。)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几经辗转”,感受找到合适配对的骨髓费了很多周折以及小钱经受了多次绝望的打击,才迎来这生的希望。
(2)引领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为他的患病而痛惜,为他的一线生机而庆幸,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留下悬念,铺垫下文
师:同学们,找到适合的骨髓,仅仅只是给小钱带来了生的希望。台湾青年愿不愿意捐献呢?抽取、运送骨髓会不会顺利呢?手术能不能成功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准备阶段
(一)回顾旧学,引入新知
1、齐读生字词。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在海峡的这一边——杭州,刚满18岁的小钱是多么的不幸!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18岁,应该是人生迈向最灿烂、最美好的年龄,但小钱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如果不马上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他短暂的生命就即将结束。
3、出示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齐读。
师:可是,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海峡的另一边——台湾花莲,找到了有适合骨髓的人。
二、引导构建
(一)感知惨劣环境,酝酿血脉亲情
师:在我们正为小钱感到庆幸时,意想不到的是,台湾发生了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地震。
1、学生观看地震图片,谈感受。
2、师补充地震材料,初步感受李博士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危险和艰难。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体会当时的危险、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
(二)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3—6自然段,用“~~~~”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把想法、感受简单批注在句子旁边,再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在这声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1)品味词句,感受台湾青年一心挽救小钱生命的高尚品质。
(2)齐声感情朗读句子。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指名朗读句子。
(2)引导学生抓住“静静地”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①创设情景:台湾青年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怎样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呢?
②对比朗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③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台湾青年,在那样复杂的情况下,你真的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吗?你会想些什么?
④教师引读:在这场大地震中,他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当余震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他知道他得马上去寻找家人,但是,他还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当余震再次袭来,窗户的玻璃啪啪地掉下来,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他知道自己应该马上逃离,去到空旷的地方,但是,他更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对比朗读、引导想象、教师引读的教学环节,能引领孩子深入阅读,联系上下文,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中,深切感悟了人物的品质美,从而受到了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
⑤齐声感情朗读“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抓住“沉着地”“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体会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所急的高尚医德。
①引导学生抓住“沉着地”谈体会。
②齐声感情朗读“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③引导抓住“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谈感受。
④引导学生想象:李博士为青年抽取骨髓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努力解决困难的?
⑤指名感情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⑥启发说话:这时,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不仅仅是骨髓,还是……更是……。
(4)齐声感情朗读该自然段。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感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1)指名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奔波”“连夜”体会李博士不辞劳苦、尽力挽救小钱生命的高尚医德。
(3)教师补充当时台湾和祖国大陆无法实现直航的材料。
(4)感情朗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