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四年级语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秀教案

发布者微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感受“人间真情”,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本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静静地等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台湾莲花的慈济医院,李政道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本文的选编意图具有时代意义,体会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致醇厚感人的文章中,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有关主题为“关爱”的课文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学过不少,亲情之爱、朋友之情学生都有所体会,这篇课文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爱能创造奇迹。四年级学生对大陆与台湾的历史问题、“白血病”、“骨髓移植”等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血脉亲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讨论交流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方面: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李博士、莲花慈济医院等方面的资料,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2、教师准备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1、通过创设情景、对比朗读、引导想象、教师引读的教学环节,能引领孩子深入阅读,联系上下文,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中,深切感悟了人物的品质美,从而受到了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
2、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3、引导学生掌握用六要素、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关键句子,从而,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使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策略】
围绕“生命桥”这一主题,营造多次多层螺旋回环的研读,引领学生品析语言,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寻求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结合点,从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人文素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准备阶段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师生交流对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认识。
2、师讲故事:
大家都知道姚明吧?他是国际大球星,身价据说在一亿美元以上。在2005年年9月4日,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当时与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姚明,你是真捐呢,还是作秀呢?
姚明答:一旦需要,马上就捐。
记者又问:如果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呢?
姚明反问: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
3、学生听后,畅谈感受。
4、师:是啊,姚明的话语虽然朴素却感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同样是关于拯救白血病人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交流,目的是在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的同时,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捐献骨髓、白血病等医学知识,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就不需再单独介绍这些知识了,为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到在大部分人不愿捐献骨髓的大环境下,姚明却愿意捐献骨髓拯救生命,从而感到姚明真的很让人敬佩、感动,为文中深刻体会台湾同胞捐献骨髓而且是在余震的危险中、在不知家人是否平安的情况下捐献骨髓更让人感动、敬佩做好情感铺垫。)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疑难处让学生质疑,学生能提出疑问,也会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的题目就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有直奔主题的目的。)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引导构建
(一)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师指导“袭”“暂”等字的书写。
(3)引导学生抓住“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花莲、李博士、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等关键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课文读得文通字顺,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得法,在实践中获得概括能力的提高。)
(二)走进杭州,感受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杭州,去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小钱。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用一两个词写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1)找出句子中三个形容花的词语:“凋零、含苞、绽放”,理解词语的本意以及在文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意思。
(2)指导朗读: 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小钱呢……,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身同感受,对即将消逝的美好生命油然而生痛惜怜悯之情。)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几经辗转”,感受找到合适配对的骨髓费了很多周折以及小钱经受了多次绝望的打击,才迎来这生的希望。
(2)引领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为他的患病而痛惜,为他的一线生机而庆幸,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留下悬念,铺垫下文
师:同学们,找到适合的骨髓,仅仅只是给小钱带来了生的希望。台湾青年愿不愿意捐献呢?抽取、运送骨髓会不会顺利呢?手术能不能成功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