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称 |
高中校本教案:走近朱熹 第九讲 朱子与社会责任 |
高中校本教案:走近朱熹 第九讲 朱子与社会责任 朱 熹具有狷介之个性与独立之人格,关注个体的自由自主,而本无意于仕宦;又不忘社会责任,出而从仕后,忠君忧国,直言敢谏,勤政爱民,惠民一方;内心既充满 矛盾,渴望归隐与闲适;但又能坦然面对政治打击,独立不惧,气节不改。他的出处态度,兼顾个人与社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人的个体性与社 会性矛盾的清醒思考,显示了他们作为哲人的睿智深邃与人格魅力。 一 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1130—1200)对关于士君 子出处进退问题的论述颇为接受与认同。与其他理学家一样,朱熹论文一向重质而轻文,所以他要求文章“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即可,做到“靠实而有条理 ”,反对“架空”、“细巧”。他对苏轼的文章曾批评其“伤于巧”、“华艳”,有“不帖实”和“疏鲁”处,而此处独称道《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最好,好在 “靠实”,这不能不发人深思。 二 朱熹不但在理论上接受关于士君子出处仕隐之论,而且在人生方面实践. 1、朱熹自称性格狷介,不能俯仰取容于世,本无宦情。又皆自称“麋鹿之性”,不愿受约束。熹麋鹿之性,久放山林,老入修门,尤以为苦。(《与王枢使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