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称 |
高中校本教案:走近朱熹 第七讲《近思录》解读 |
第七讲 《近思录》解读 主讲教师:卢丽华 前言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岁,葬于建阳县黄坑镇大林谷。 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 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为一代理学大师。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朱熹认为在超现 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 品格,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集理学大成。 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地位及评价 《近思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思想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