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层管理实务》精品课程整体设计(说课)
一、历史沿革
**职业学院管理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始于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以《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形式出现,但课程内容中包含了相当篇幅的管理学原理的内容。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从量上而且还从质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形式变化,我院开始将《管理学原理》课程纳入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体系中,目的是训练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管理基础能力。2006年,为了更加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对《管理学原理》进行改革,建立《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
二、课程定位
1.《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是我院高职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医药营销等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也是高职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课。《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服务于物业管理、物流管理等各专业,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针对现代企业单位,培养掌握基础管理知识和具备相应管理技能的基层管理者。
2.《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是一门既涉及管理基本原理和思想,又包括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案例、管理创新等现代企业的基层管理实务的课程。无论任何组织,只要存在集体活动,就有管理问题。而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管理都有相通之处,都要遵循共同的规律。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正是为各项专业管理奠定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3.《企业基层管理实务》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实现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
4.《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管理基础实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5.《企业基层管理实务》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三、课程总纲
1.教学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实践能力为根本。
2.培养目标:培养现代组织的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现代管理实务》课程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核心。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工段长、领班、车间主任、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3.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建立“115”教学体系。以创新与改革的教学理念,建立多媒体教学为主线的立体化教学条件体系、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最终形成综合管理技能为核心的“115”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综合管理岗位的技能与素质。
“115”是指“一个核心”、“一大基础”、“五大关键能力”。
“一个核心”:以培养现代组织的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核心;
“一大基础”:掌握现代企业单位的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五大关键能力”: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协调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管理的创新能力。
四、内容体系
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对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我们将该课程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模块一认识篇,包括第一章管理系统,第二章管理思想。培养认识和把握管理系统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现代管理理念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模块二实务篇,包括第三章计划工作,第四章科学决策,第五章组织工作,第六章目标管理,第七章领导艺术,第八章激励实务,第九章有效沟通,第十章控制工作,第十一章管理创新。培养计划与时间管理、决策与运筹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管理的能力、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激励的能力、协调关系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创新与改革的能力等;
第三部分:模块三实训篇,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培养认识企业、参与改革、实际操作,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
1.教学设计
《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是一门既包括管理基本原理和思想,又涉及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案例、管理创新等管理实务的课程,设置本课程,对学生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培养,支持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现管理现代化和走工业化道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树立先进“理念”的重要铺垫。
总学时数:72学时(理论课43、实践课29);周学时:4学时;理论课实践课比例:6比4。
序
|
教学内容
|
课时分配
|
理论(含讨论)
|
实践
|
小计
|
1
|
管理系统
|
4
|
2
|
6
|
2
|
管理思想
|
4
|
2
|
6
|
3
|
计划工作
|
4
|
3
|
7
|
4
|
科学决策
|
4
|
3
|
7
|
5
|
组织工作
|
4
|
3
|
7
|
6
|
目标管理
|
4
|
3
|
7
|
7
|
领导艺术
|
4
|
2
|
6
|
8
|
激励实务
|
4
|
3
|
7
|
9
|
有效沟通
|
4
|
3
|
7
|
10
|
控制工作
|
4
|
3
|
7
|
11
|
管理创新
|
3
|
2
|
5
|
|
合计
|
43
|
29
|
72
|
能力的培养设置三级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二级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协调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管理的创新能力。
三级目标:
⑴培养观察环境,分析界定问题的能力;
⑵培养创新与科学决策的能力;
⑶培养科学运筹,配置资源,制定计划的能力;
⑷培养分析组织结构与职权关系,制定组织规范的能力;
⑸培养招聘、应聘,考核与奖酬的能力;
⑹培养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
⑺培养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⑻培养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⑼培养人员组合与团队建设的能力;
⑽培养对工作有效控制的能力;
⑾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⑿培养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的管理思维,能够运用管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能够运用基本管理技巧到实践管理工作中,从而满足基层管理岗位的要求。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主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管理实务课程的特点,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创造了以案例分析为主导的“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现已形成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管理、模拟经营、情景剧、创造性思考、多媒体教学、调查与访问、计算机模拟、网络冲浪、管理畅谈等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模拟实践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了他们的管理创新思维,从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构建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利用案例分析模拟企业管理情境;通过模拟公司形式的项目实训;与西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普济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培训;2+1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学生将来岗位工作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注重与企业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将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现代组织的管理实践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技能操作以及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能予以解决,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课内与课外实习、训练、实验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手段改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多媒体教学方面完成了管理实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二是应用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对一些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操作实现对管理的模拟过程;三是实现本课程的网上教学,并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现实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管理知识。 授课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站这个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同时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并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教学答疑;利用校园网对毕业论文进行了网上指导、答辩。我们的网络教学设备齐全,性能完好。实现了资源共享,既可满足学生自学所用,也可为其他教师备课学习之用,也可作为多媒体教材使用。授课教师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播放真实场景画面,具体形象可感,易于理解掌握;有时也观看视频光盘。信息技术的应用,其目的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也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各种优势,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信息技术的主人。
3.考核办法
坚持能力本位,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考核占50%,期末考核占50%。
有效评价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教学成绩针对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平时将学生的课堂发言或师生互动情况的成绩记入本课程期末总成绩。考试中,增加案例分析试题比例;实践教学严格考核。
4.教学设施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建有校办公司,投入资金建设了校内实训室,学院内配有ERP等专用实训教室2间。投影仪、计算机、通信、网络设施设备齐全,能顺利开展实验、实习、技能证培训等工作。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西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新春木业公司、北京普济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金庭基物业公司、今世源食品有限公司等)。
与西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新春木业公司、北京普济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金庭基物业公司、今世缘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培训;2+1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学生将来岗位工作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最后一学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无论是在工作内容上还是工作性质上都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5.网络教学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为此给予较大投入,我校于2000年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开始了校园网的建设,近几年学校已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校园网改造升级,学院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规划建成了校园网络、进行教师培训等。完全满足本专业多媒体教学的需要。目前,我院已通过光纤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及Internet连接。图书馆建有CNKI等电子图书系统,有关教学资料及时上网,并提供下载。校园网已基本覆盖了学校所有建筑(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计算机中心机房、学生宿舍等),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成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本课程的网上教学,并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现实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授课教师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这个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六、课程改革
原《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处于经管类专业改革建设最前沿的管理学课程建设,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变革。为了进一步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传统的学科体系明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改革,围绕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管理学原理》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应用,不能突出高职人才技能培养的要求。与传统《管理学原理》课程相比,《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建设更加体现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四位一体的能力结构。
《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必须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相关管理技能实施教学,将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渗透到相关技能培养中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改变一般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强化理论的特点,使《企业基层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吻合,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管理是什么、怎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灵活运用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去解决企业发生的实际管理问题。改变原来教学中强调定义、分类、原则等知识的结构体系,遵循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
通过改革,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岗位必备的管理技能:计划技能、决策技能、资源配置技能、领导技能、合作技能、激励技能、沟通技能、控制技能等。能够具有一定的运用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管理者。
七、教学资源
1.教学团队
《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组教学共有7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5名,企业兼职教师2名。本课程组教学队伍其专业方向、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等都非常合理,已形成梯队。专任教师中现有学院学科带头2人,副教授2人,院级骨干教师、讲师2人,助教1人;“双师型”教师3名,经济师1人,会计师1人,物流职业经理1人;专职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在读硕士;教学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其中,35-45岁的2人,25-35岁的3人,最大的42岁,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32岁。主要成员都有3年以上教学经历,都年富力强,有改革意识和能力,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背景,并且学缘结构合理,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佳木斯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延边大学等院校,分别从事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及其相关教学,全部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各年度教学考核中,成绩优良。都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更具特色的是,有2名教师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教学队伍专任教师中有会计师1名,经济师1名,物流职业经理1人,“双师型”教师占60%。其他教师也正在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职业资格结构是非常合理的,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2.教材及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文件的要求,我们编写了《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自编教材,编写了卢海涛老师参与主编的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参考辅助教材《管理学基础》,编写了卢海涛老师主编、胡萍老师参与编写的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管理学》辅助教材。教材和讲义以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需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特色作为出发点与追求目标,努力从内容到形式上有所突破或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合理地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严格进行成绩评定。配套编写了《管理案例集》、《管理习题集》、《模拟试题库》、《管理故事、格言和幽默》、《管理技能训练》、《管理资料库》等,收集了大量的影视资料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配合教学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课程组老师正在酝酿编写公开出版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具有创新特色的更符合《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目标的新教材。
八、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体系上已经形成并正在进一步突出以下特色:
1.内容特色
(1)基础性。《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是一门既涉及管理基本原理和思想,又包括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案例、管理创新等现代组织的管理实务的课程。无论任何组织,只要存在集体活动,就有管理问题。而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管理都有相通之处,都要遵循共同的规律。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正是为各项专业管理奠定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2)思想性。管理是一种境界,虽然管理具有其明显的技术,即管理的“硬件”,但更核心的、发挥主导作用的东西是贯穿于具体管理技能中的管理思想。因此,本课程要教会学生一种系统和权变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实践性。管理的落脚点是管理实践,即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等,最终都必须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因此,本课程注重实务知识的讲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管理能力的实训。推行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的教学实践。本课程要坚持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管理的情景之中。通过模拟管理、案例分析、管理沙龙、思考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他们的管理思维。
2.教学特色
采取灵活多样的特色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司与项目仿真法、头脑风暴法等,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开放意识 、训练意识、互动意识 、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获得应有的收获。
(1)案例教学法
首先建立案例库,将案例库中的典型案例按照课程教学内容有序地排列在教学计划中,为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实训服务。
其次案例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序地排列起来,将这些问题尽可能地覆盖基层岗位能够遇到和处理的问题,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到并分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再有教师选择和确定的案例,在接近岗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分组讨论法难点在于教学组织中能否将学生发动起来,充分体现出这种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好讨论内容的切入点,要做好组织工作,要指导到位。
首先确定讨论内容,使讨论内容前课后课衔接中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和覆盖性。再有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根求源,主动寻找答案,明辨中渗透灵活性,最终尝到讨论中获得的甜头,推动下一轮的讨论。
(3)角色扮演法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无数次地强化角色意识,争取在第二十一次以后的重复强化中,让学生确定岗位角色意识:我就是基层管理者,我在接受岗位培训,我在解决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有明确的心理意识,不厌其烦的在重复强化,最终达到这种心理效应。
(4)模拟公司与项目仿真法
模拟就是创造公司可确定项目的情境,让学生在公司的项目中充当一次真角色。
首先确定公司、项目和角色。
其次确定工作内容和角色分工,明确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学生要完成的学习和实践任务。
而且这种方法的运用,要纳入课程的整体设计中。
(5)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学术主题探讨或日常事务的解决,都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途径。惟须谨记的是使用者切不可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因为头脑风暴法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技法,应用这一技法的时候,完全可以并且应该根据与会者情况以及时间、地点、条件和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使用这种方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二)改革与创新
《企业基层管理实务》是一门既涉及管理基本原理和思想,又包括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案例、管理创新等现代企业的管理实务的课程。是一门对实践极具指导力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针对现代企业单位,培养掌握基础管理知识和具备相应管理技能的基层管理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考核方法、自主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1.教学内容创新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15”教学内容体系。“115”是指“一个核心”、“一大基础”、“五大关键能力”。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对管理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基层管理实务作为管理类专业课的作用,强调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各专业的具体要求,我们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的。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处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之中,为保证管理学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创新,我们在:管理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分析和实践等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会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各种组织的管理实践,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从事管理工作。
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对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我们将该课程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模块一认识篇,包括第一章管理系统,第二章管理思想。培养认识和把握管理系统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现代管理理念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模块二实务篇,包括第三章计划工作,第四章科学决策,第五章组织工作,第六章目标管理,第七章领导艺术,第八章激励实务,第九章有效沟通,第十章控制工作,第十一章管理创新。培养计划与时间管理、决策与运筹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管理的能力、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激励的能力、协调关系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创新与改革的能力等;
第三部分:模块三实训篇,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培养认识企业、参与改革、实际操作,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注:对于实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有所选择和侧重。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建立“115”教学内容体系。“115”是指“一个核心”、“一大基础”、“五大关键能力”。
“一个核心”:以培养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核心;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现代企业单位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一大基础”:掌握现代企业单位的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五大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终极。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单位的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协调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管理的创新能力。管理的职能活动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在本课程中,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为此,我们又配套编写了《管理案例集》、《管理习题集》、《模拟试题库》、《管理故事、格言和幽默》、《管理技能训练》、《管理资料库》等,收集了大量的影视资料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配合教学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创新
建构以课堂引导案例、管理基础知识、课堂互动案例、单元小结、复习思考与练习、课后思考案例、实践训练为主要环节的教学过程系统。
本课程主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管理实务课程的特点,创造了以案例分析为主导的“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课堂引导案例、管理基础知识、课堂互动案例、单元小结、复习思考与练习、课后思考案例、实践训练等环节,构成一个整体。开始通过介绍管理案例,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管理的情景之中。现已形成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管理、模拟经营、管理情景剧等多种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通过模拟实践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了他们的管理创新思维,从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3.教学考核创新
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办法。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全面改革 “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有多个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日常考核占50%;期末考试占50%)。 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还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
4.自主学习创新
建立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建立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系统。这一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助手”的理念;二是要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交互式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三是加强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 音、电 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四是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与氛围。打破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 式,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
5.教学方法创新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案例分析为主导实行模拟实践教学,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
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获取式教学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征: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是具有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最基本的改革方向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1.案例分析为主导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本教案所选案例,均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其它方法为辅
管理畅谈。这是针对管理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角色扮演。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情景剧。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脚本;由学生们进行演出,演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的展示,二是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演出结束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可以分组进行, 有关角色也可以轮流扮演。这种方法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对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调查与访问。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组织学生与企业家对话活动。
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计算机模拟。对于一些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管理问题,借助有关程序,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管理的模拟过程。
网络冲浪。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接触实际的窗口。根据教学进度需要,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了解现实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
管理游戏。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景下学会一个技巧。进行自我评估,课程内容结束后,可在课尾或课下,由学生进行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或评估。自我评估(心理测试)是针对所学内容列出几条选择项,供学生自我评估检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相关阅读推荐:
› 企业基层管理实务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