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教育教学小百科> 正文

幼教实践研究报告:化解与外来务工家庭沟通障碍的实践研究

本站微信

化解与外来务工家庭沟通障碍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一)当前上海的人口比例现状
上海是一个人口流入性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外省市来沪人口与上海户籍人口比,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3升到2010年的2:3,其中农民占85﹪。从年龄构成来看,在全市常住人口中,17-43岁年龄段中,每岁组都是外省市来沪人口比上海户籍人口多,即青壮年人口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而正是这一年龄段人口在当前及将来,他们的子女将大部分进入到上海的学校教育。
(二)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与学校沟通的障碍情况
在当前城乡结合地区的幼儿园,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比例居高,但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住址的稳定性等原因,务工子女的家长在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导致幼儿融入学校文化,改进行为规范等方面滞后甚至使得幼儿的心理产生自卑等消极现象的形成。
如何让他们的孩子融入和家长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新的,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当前的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希望在幼儿园能写字、识字,幼儿园当前的游戏化、情景化的教育手段被他们认为是无意义的玩耍;多子女家庭比例较高,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家里的一切优质资源都倾向于男孩,女孩子的教育问题被轻视,使得很多务工子女的女孩性格封闭,自我认同感低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在现在社会家庭观念中,孩子往往又是父母改变地域观念的老师。
上海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1998年起就陆续颁布相关文件,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接受教育的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但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智力投资较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
在《大场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接受调查的家庭中,属于核心家庭全部在沪的(即学生与父母同在上海)的有87家,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93%;在上海读书的学生中,有89.4%已到上海多年;有31%的学生为独生子女,48%的学生家庭有两个孩子,21%的家庭有3个及3个以上子女。对于子女的读书问题,有7.5%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到上海来读书是因为家长觉得上海的环境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超过52.1%的家长觉得是因为在老家无人带孩子,是无奈之举。有39.4%的家长是因为作为父母想亲自监管孩子。  
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症结在于如何解决其家长的思想观念问题,而这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教育的缺失,不利于这些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少年犯罪的70%来自外来务工子女,而家庭教育的严重不足、引导不当,是导致少年犯罪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园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幼儿园,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比例居高,但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住址的稳定性等原因,务工子女的家长在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导致幼儿融入学校文化,改进行为规范等方面滞后甚至使得幼儿的心理产生自卑等消极现象的形成。
本研究所进行的有关实践,能为当前所面临高比例务工子女入学后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化解障碍提供借鉴作用,特别是优化与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的沟通,促进务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缩小社会差距、改善社会结构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阅读推荐:

幼教实践研究报告:化解与外来务工家庭沟通障碍的实践研究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