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教育教学小百科> 正文

幼教实践研究报告:化解与外来务工家庭沟通障碍的实践研究

本站微信

从表三的数据表明,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由于自己吃了没有文化没有学历在城市生活遇到的种种不利的亏,所以不想让孩子再在文化、学历上失去竞争能力,希望孩子通过考大学,考取名牌大学来融入上海的城市主流生活。因此,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们对幼儿的学校教育结果是高度重视的,也同时对学校的教育结果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是对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却是盲目性很大,崇尚名牌心理。
在《大场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孩子的读书期望的调查显示,有64.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大学生,只有10.64%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够了,而这些家长中又有80%的家长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抱着无所谓心态的家长有14.89%。有14.89%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够给予一定的辅导。
  由此可见:我们泗东幼儿园的调查结果与《大场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是相吻合的。
外来务工家长持有根深蒂固的保守教育观念
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在对幼儿成年后的出路选择上,把持保守和传统的态度,这种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日常家教中对幼儿的价值导向以及与学校教育相矛盾时的认知态度
表四:家长对幼儿成年后的出路看法

 
 
 
 
 
 
 
 
 
对幼儿成年后的出路看法
 
对孩子上技校的前途怎么看
没前途,技校学不到什么本领,还有可能学坏
只有自己真正想好好读书的才可能有前途
孩子如果喜欢,无所谓
技能学到一本领,又能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也是一种出路。
 
 
人数
20
20
5
7
 
比例
38.4﹪
38.4﹪
9.6﹪
13.4﹪
 
对选秀节目、少年作家等现象怎么看待
孩子应该好好读书,不应该去走这些岔路
让孩子去锻炼一下,但还是要以读书为出路
书读不好的孩子,这是一个选择,是一条出路
 
 
人数
37
11
4
 
 
比例
71.1﹪
21.1﹪
7.6﹪
 
 
 
对孩子出国留学怎么看
一定要,将来才比别人有更多机会
如果家庭经济允许的话,就出国去
先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去国外读书
国内大学已经很不错了
不去,国外不太安全,照顾不到,花费也大
人数
2
3
1
33
13
比例
3.8﹪
5.7﹪
1.9﹪
63.4﹪
25﹪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对传统的“教育、成才”道路持高度的支持态度。他们对更高的学历深造没有很大的期望值,对于走学科之外的成才之路,比如“选秀类”的成名等抱有怀疑的态度,并不赞成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靠做艺人谋生。但同时又比较轻视将来会从事靠技能、体力谋生的技校。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们的心目中,只要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和他们一样靠体力吃饭的现状就非常好了。
5、我们的思考
从以上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成功”需求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他们的流动性、低收入及低文化素质,加上平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这个人群在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上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观念的根深蒂固,让老师与他们的沟通产生了较大的障碍。教师们必须找出适合于外来务工家长的沟通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的认知中,让他们逐渐认同符合幼儿科学发展规律的教育观念及教育策略,形成较优质的家庭教育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平衡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会达到一致性,教育的结果才会呈现最佳的状态。
 
(二) 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我园作为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着较为丰富的家园合作经验。在与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的长期接触与家园合作中,我们发现这些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关注度和关注方式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不闻不问型的家长
(2) 积极配合型的家长
(3) 过高评价孩子型的家长
(4) 放弃气馁型的家长
我园的“三元”家园文化建设核心方向——服务、参与、发展。即家园之间相互关心、关爱,是构建和谐家园文化的前提,从幼儿园的角度看,打造服务型文化,关注家长的需求,满足家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对家长最好的关心、关爱。在做好服务家长的同时,我园还要激发家长的责任心,积极配合我园开展各类活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家长有效参与我园一部分课程与管理工作,增强他们也是我园一份子的责任感。在家园文化方面,提升家长育儿理念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家长想要进步、主动发展的需求,即建设“发展型”家长文化。
那么,对于以上归纳出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形态,我园教师对他们采用的家教指导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样才更有针对性,产生的指导效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1、对于不闻不问型家长采取主动出击的沟通策略
上海是一个竞争压力,生存压力很大的城市,一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忙于自己的生计,已经感到身心疲倦,他们虽然期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暇顾及到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我们已经付了学费,孩子的教育就全部交给学校,交给学校里的老师来负责了,作为父母只要让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所以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对孩子在园表现的漠视。从来不会主动询问老师孩子的各方面表现,甚至参加家长会也要老师打几次催促电话才会前来。会议一结束,立刻就不见了身影。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发现经常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家长形成一定的心理“刺激”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利用放学时间,经常和这类家长攀谈,主动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主动了解家长的家教情况。同时将幼儿的在园情况经常性反映给家长听,让家长一起分析原因,想对应的策略。因为现在我园都建立了班级网络聊天群,老师也会利用网络聊天形式,给家长通报幼儿在园的点滴进步。我们发现,以表扬为契机的网络聊天,家长往往非常乐意继续攀谈下去。一旦打开了话题,有些问题也就更容易直接表述,家长的心扉打开了,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多了,反而会改变以往的不闻不问,经常性关心起自己孩子的点点滴滴,甚至慢慢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变了,对孩子的关注多了,孩子渐渐地就会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是积极向上的。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们与老师沟通的主动性会变得更高。在以上的教师约谈家长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有备而约”、“真诚谦和”、“先报喜再报忧”、“鼓励家长主动约谈”的原则。
2、对于积极配合型的家长采取高密度点拨的沟通策略
在外来务工的家长群中,也有很多高度积极配合的。他们对幼儿园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积极参与;对自己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出现的问题产生困惑后,抱着对教师非常信赖的态度,寻求老师的指导、帮助。这一类家长的孩子往往也是在园各方面表现较好的一群孩子。我们发现,对这类家长的沟通,不能仅仅限于幼儿在园表现,生活学习的表现等这些常规性交流内容,因为这样的交流不能满足这类家长的需求。对于这类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阅读推荐:

幼教实践研究报告:化解与外来务工家庭沟通障碍的实践研究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