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说课:秦王扫六合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中国各时期的历史有着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而前面所学的又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本课所讲的内容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这是一个跨越。
另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因初一学生的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因此,在讲课中适当使用音像、图片的资料,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秦统一六国及其意义;
(2)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3)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焚书坑儒的认识,提高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
(1)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难点:中央集权的概念:焚书坑儒。
四、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观察归纳法、图表制作
五、教学过程
我依据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程度和历史课教学进度,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为下文作铺垫,引出秦国;
2、通过李白的诗,让学生回忆“六”指的是什么,“扫六合”是什么意思?使学生能联系旧知识,理解“合”的含义,从而过渡到本课的重点——统一。
第二环节:设置问题,讲授新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下三个方面:1、秦统一六国;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3、秦的疆域。我将按照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对这三个内容进行逐一讲解。
1、秦统一六国
鉴于在上一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战国七雄的历史,对于秦统一六国这一个知识点我打算略讲。对于这一个知识点的讲述,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展示战国后期七国形势图,让学生指出七国在地图上的分布,并让学生说出秦统一六国的先后顺序及相应的战争和历史事件。最后,我采用一幅动态地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描述秦扫灭六国的过程,从而引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讲完了“秦统一六国”这一内容,我将向我的学生提出问题1:秦王为什么能够扫灭六合?我先让同学们自由思考,然后再给我的学生展示如下提示:
提示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提示2 嬴政任用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人
提示3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提示4 连年战乱下的老百姓的迫切愿望
通过以上提示,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的出秦扫灭六国的原因:
1、变法强国
2、善用人才
3、策略正确
4、顺应民心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结束对问题一的讲解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问题2:秦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其统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将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扮演秦朝的大臣,展开“我为秦王献计策”这一自主探究活动,学生们前后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提示我的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这个自主探究讨论,再结合教材内容,展开对第二个知识点的教学。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自主探究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讲解起来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将运用电脑图示逐次演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样通过电脑逐次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我将在课件上向我的学生展示统一前各国流通的货币和度量衡,再向我的学生展示秦统一后的货币以及度量衡,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
(3)统一文字。对于这一措施的讲述,我将采用一幅动画来描述统一前各国通用文字与秦统一后采用的文字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方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秦同伊后所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的原因了。
(4)焚书坑儒。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将向我的学生提出问题3:你怎样看焚书坑儒?我将放映课前搜集的“焚书”“坑儒”有关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分组讨论: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我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我在课件上向学生展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焚书坑儒”的相关记载以及郭沫若对此的评价,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教师播放长城、灵渠的图片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填图的方式了解秦长城的起止点以及灵渠等空间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通过以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一级教师的讲解,接下来我将要求我的学生制作一张图表,归纳总结出秦在统一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和策略。
政治
|
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
经济
|
统一货币、度量衡
|
思想文化
|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
军事及民族关系
|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
3、秦的疆域
对于这个问题的讲述,我将采用一幅动态地图的方式,通过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在地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主次展现秦朝的疆域,最后让学生们用“四至”来归纳秦的疆域地理空间定位。
本课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问题4:谈一谈,秦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对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我打算采取教师精讲的教学方法,向我的学生讲解归纳。
1.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局面;
2.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回应理解,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总结。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2、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
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
经济
|
统一货币、度量衡
|
思想文化
|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
军事及民族关系
|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
3、秦朝疆域:四至
第四环节:巩固新知,课堂延生
1.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
A.修筑长城 B.地方设县
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朝能够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当时最为富强的国家 C远交近攻的战争策略 D秦始皇重用人才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4、秦朝时,从长沙到桂林,最短的交通路线是( )
A 骑马走陆路 B乘船走灵渠 C坐飞机 D乘船走海路5.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兵家思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可以向我的学生提出:通过《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开展“我眼中的秦始皇”活动,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六、板书设计
七、说课总结
1、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秦的统一”与“我们中国的现状”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
2、本节课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3、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相关阅读推荐:
›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微教案 传染病常见题微课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微课设计
› 人教版初二下册中国历史 民族团结说课稿
›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说课设计 美国南北战争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说课
›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说课 鸦片战争说课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说课 二氧化碳性质及用途说课稿
›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说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说课
›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 光的反射优质课教学设计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常见的碱说课稿
›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附讲学稿
›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 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