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 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族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同时,让学生自我归纳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原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辅助教具 PPT
学习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 页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三国中,哪个国家的实力最强大?哪国实力最弱小?据此推测哪个国家最以可能?(学生各抒己见)历史的事实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
263年魏国先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
指导学生阅读108-109页“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课文以及插图《西晋壁画》等,思考回答:
1、“三国尽归司马氏”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世纪时,姓司马的家族先后消灭蜀国、改魏为晋、吞并吴国,重新统一全国。)
2、西晋建立于哪一年?灭亡于哪一年?
(265年——316年)
3、回答109页“动脑筋”: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只有很短的时间?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4、根据 “活动与探究1 填图与思考”:
A、画线与箭头,见课本。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
B、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讲解: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南方是东晋,北方有“十六国”。在东晋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就是“淝水之战”。
二、淝水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淝水之战”课文和《淝水之战形势图》、《草木皆兵》图等,思考回答:
补充、修正、体会
第 页
教学过程
1、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情况如何?结果怎样?
2、你知道哪些成语是出自淝水之战的?
(投鞭塞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3、组织学生根据111页“动脑筋”: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过渡讲解:淝水之战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混战,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被大将所夺。此后,有4个政权相继统治南方,史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指导阅读108页“导入框”、111-112页“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文及“文献资料•《宋书》摘录”,思考回答:
1、《史记》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地广人稀,生产生活水平落后,商业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程度很低。)
2、《宋书》怎样描述汉朝的江南经济?
(物产丰富,在丰收的年分,一年的粮食收成可以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给天下人穿用。)
3、汉朝与南朝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汉朝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补充、修正、体会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