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说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
(一)说教材
11.教材地位和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下一节课70年代我国外交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教学目标
课标依据: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道万隆会议 ,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建国初外交政策的背景,提高读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
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感受周恩里非凡的外交智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处理方法:用材料、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感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内容、意义等,感受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②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
处理方法:通过补充《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图》,《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美苏两国对待新中国的不同态度,引出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万隆会议上面对指责,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体会周恩来的机智和伟大。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由于世界史还未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所以在学习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讨论教学法:通过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 义,万隆会议的基本知识等,学生参与性较高。
②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同参与,如求同存异的含义。
③创设问题: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学法
①材料学习法和自主探究法:运用材料、图片,生动直观的引导学生主动从各种历史材料中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②讨论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材料
图片:一幅反映旧中国外交形象的漫画
一位清朝官员,苍老的脸上布满伤痕,因为痛苦而张大着嘴巴,手里抱着一大堆不平等条约。被周围的强盗强行摁着,他只得匍匐着身子、撅着屁股,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而周围那群强盗有的举着鞭子,有的举着刀枪,似乎在威逼这个可怜的清朝官员在条约上签字画押。不远处还有几个强盗正迫不及待的追赶而来。这是旧中国外交的真实写照。
材料:一段周恩来评价旧中国外交的史话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一幅漫画,一则史话。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旧中国的外交吗?(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弱国无外交!” 但也更加坚定了:只有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一百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日益强大,中华民族彻底丢掉了屈辱的包袱,中国也翻开了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
设计意图:通过八上的学习,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迁移意识还不够。八下教材直接切入现代外交,学生会感觉比较突兀。因此导入设计两史料,帮学生形象、简洁、准确把握住近代外交,最后一句话直接过渡到现代外交。
2、展示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和学情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
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
② 简介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时间、过程、性质和会议主题)说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主要作用。
3、根据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重难点问题教师要给出探究方向,师生共同参与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外交形势?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有何成就?
①展示《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和《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图片,结合教材76页内容,分析建国初我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是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沿海军事封锁。理解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培养读图能力
②展示《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让学生感受在建国第一年取得的突出的外交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渡:从图上可以看出,这17个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也应同意识形 态不同的邻国、新兴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看课文77页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现在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矛盾还未解决,你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追加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联系时政热点,体会到历史与现实、课本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提高以史借鉴的能力。
(3)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性质和会议主题
(4)周恩来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 “求同存异”?“同”和“异”分别指什么?有何作用? (可以相互交流)
①阅读78页文字,补充材料
万隆会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攻击共产主义)
面临这种遭遇,周恩来该怎么做?
第一种:如果对这些攻击直接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种: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
周恩来是怎样做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
思考: 从材料中看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各指什么?
同:都曾经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进而突破难点。
引用美国记者的话理解周恩来做出的贡献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
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
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体会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面对困境所表现的聪明机智,感受他 的人格魅力。
(5)什么是“万隆精神”?
4、归纳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依据板书进行归纳和巩固。学完本课,我们要掌握五个一:
一个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个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次会议:万隆会议
一个方针:求同存异
为此做出贡献的一位伟人:周恩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将本课知识条理化,掌握本课知识框架,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基础知识的能力,落实课标。
结束语:旧中国历经数次侵略战争,办的是不独立、不平等的屈辱外交。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又克服困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成果辉煌。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70年代我们的外交又面临严峻考验,中国将怎样度过难关,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新中国的外交。
(五)板书设计
(六)当堂检测
1.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奉行的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的方针
2.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求同存异” D.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B. 日内瓦会议上
C. 周恩来总理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D. 万隆会议上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倡导,并在哪年最早提出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