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二课时内容。本课有三个子目: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北伐战争是国共之间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时,它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后,在基本打到旧军阀的基础上,开启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新军阀——统治中国的22年历史。因此,这节课内容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目的、对象、主要战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讲授:增加课容量,但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更完整地了解历史事件。
(2)设置问题,引导探讨:有意识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三、学法
观察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在此基础上能自主掌握北伐的对象、主要战场战役及其基本过程,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定目标
1、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从中共一大关于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简单讲解党成立以后,领导工人运动的基本情况。并归结其失败原因是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另一方面,回忆前面所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屡败的情形。由此,讲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并过渡到第一子目“黄埔军校的建立”。
2、出示目标,师生认定
(二)尝试预检,发现问题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看书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提问学生预习情况,主要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三)尝试探究,发现问题、
(1)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北伐?北伐的对象是哪些?主要战场战役;描述北伐的简单经过。结合“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性学习。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讲解。出示《国民革命歌》,可以让学生齐声唱一遍,试着让学生体验北伐的豪情。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用这种方法意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描述等能力。而课本内容与地图结合学习,则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历史事件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2)接着,转入本课的难点问题:“北伐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然后教师总结。
这是书本所没有的,但学生都能将比较明显的因素回答出来,深层次的则需教师来讲解归纳。用探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教材上提到,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这里,学生容易把北伐和国民大革命混为一谈,从而不理解为什么北伐基本胜利,而大革命却失败了?这原本不是课标所规定的难点内容,但从学生方面来看,很容易产生疑惑。所以,我也把它视为难点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加以突破。(这一点也可以根据各个班具体情况而定)
如此,大革命失败的背景知识只能由教师简单交代。主要出示一些蒋、汪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图片,意在说明蒋汪背叛革命的事实。然后,区分“国民大革命”和“北伐”这两个概念。“北伐”只是大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北伐基本胜利,并不代表大革命也取得胜利,反倒是由于产生了蒋介石这样的新军阀,所以国民大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归于失败。并由此过渡到下一个子目。
(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
选择题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当堂掌握。
材料题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
(五)、尝试自结,拓展运用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感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团结合作使得黄埔军校创办、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分裂使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也使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最终退往台湾。因此我们要和同学们搞好团结,学习上搞好合作。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使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导学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而难,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能够通过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和练习设计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在之后的教学中改进,促进学生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置疑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从而感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一方面与学生因时间短而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关。今后应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调整,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让大部分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2)能不讲的就不讲,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训练学生多提问题。(4)同时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相关阅读推荐:
› 北伐战争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