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中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之一,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概况,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深化认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增加历史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及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探究,但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针对该特点,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采用讲述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三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教学活动。
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团结合作能力。
新课导入:
结合时事,播放《石原慎太郎宣布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新闻,激发学生兴趣,提问“新闻反映了现今中日矛盾焦点的什么问题?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何中日之间还有争端呢?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最早与哪一次战争有关?”由此导入。
新课学习:
1.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后,阐明不同意日本史学家观点的理由,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展示日本图片,我结合地图点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迅猛发展,但由于是岛国,资源少、市场狭小,所以只能把目光投放国外。为此,制订了“吞并台湾,政府朝鲜,侵占满蒙、侵略中国,称霸亚洲及世界”大陆政策。所以说,日本是蓄谋已久的,战争绝不是偶然导致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学生回答后,我指出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 展示战争形势图,请学生阅读课文第2、3段,大致了解战争过程。我结合地图,动态展示战争过程,使学生对战争的过程一目了然,培养学生史地结合能力和历史时空观。讲到黄海战役时,播放《甲午风云》邓世昌沉着应战片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评价邓世昌。我根据学生回答,点评补充,巧妙过渡到辽东战役。辽东战役中,指出旅顺被占领后,日军疯狂屠杀当地居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史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者野蛮的本性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史料阅读能力,符合探究式学习特点。
3. 教师指出,战败是要付出代价的。早在清政府败局已定的前三个月,日本已经趁机窃取了钓鱼岛等岛屿,这就是钓鱼岛问题的最早由来。
4. 教师根据课前布置划分的三组角色,就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历史进行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的活动。首先,请记者组代表发布李鸿章赴日议和新闻,交代议和时间、双方代表,地点等。其次,请记者组的另一代表开展专访中堂的活动,采访李鸿章组代表,通过问题1,使学生在讲述历史故事过程中,真切地了解谈判过程,锻炼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通过问题2,活现伊藤博文等人咄咄逼人的嘴脸,渲染谈判紧张气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者蛮横贪婪的本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条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锻炼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接下来,记者组代表采访大众组,通过问题1的采访,引出条约危害话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表格进行适当地补充,通过问题2,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过渡到《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指出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的最大不同,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结论,突破本课难点。最后教师表扬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另外,以板书的形式小结《马关条约》相关内容。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框架的形式,请学生整体回顾本课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阐述历史的能力。
拓展延伸:
为了帮助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问题,我用图片展示最近反日游行的新闻,设计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群众的过激反日行为?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