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小论文

高中政治小论文 钓鱼岛,只属于中国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3-10-18 19:5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钓鱼岛,只属于中国
近年来,日本政府不顾历史事实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一再声称对中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拥有主权”, 并试图通过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从来就不是什么“无主地”,中国是钓鱼岛等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华儿女,绝不会让日本的阴谋得逞。钓鱼岛,只属于中国。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沉淀了华夏文化,孕育了华夏儿女。早在隋唐,东瀛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唐玄宗时期,东瀛人阿倍仲麻吕来到大唐,对盛世大唐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改名晁衡 ,为中日两国的友好相处做出了杰出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明,更是加深了中日的友好关系。然而,曾经的友好邻国,由于日本屡屡挑起事端,使得中日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日本屡次的侵犯无外乎想霸占中国的领土,为其国内发展寻求更多的资源。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总是试图通过侵略来扩充自己领土。明朝时期,倭寇横行,中国拉开了抗击倭寇的序幕。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了钓鱼诸岛。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必须归还中国。这些都充分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任何想把钓鱼岛从中国分割出去的行径,都是非法的、无效的,是不可能改变钓鱼岛只属于中国的事实。
我们无法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必须铭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保护钓鱼岛,保护祖国的每一寸领土。我相信自己的祖国,因为她已让我们华夏儿女骄傲。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任人凌辱的中国。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的中国,已是面貌焕然一新,实力雄厚,足以有能力、有实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以“购买”钓鱼岛的名义侵犯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引起了无数爱国人士的不满。一次次的“保钓行动”向日本宣示,钓鱼岛,只属于中国;中国人民民间自发的“抵制日货”行动向日本宣示,钓鱼岛,只属于中国;中国政府的一次次交涉和抗议向日本宣示,钓鱼岛,只属于中国.......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武力解决问题只能给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在处理钓鱼岛的问题上,我国一直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和平”并不代表“懦弱”,它是以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为出发点的。无论如何,钓鱼岛,只属于中国的原则绝不会变。钓鱼岛因其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中东”,日本想通过一些非法手段窃取钓鱼岛是不可能的。历史证明:一切先挑起事端的一方,必定是失败者,作为法西斯的头目希特勒就是最好的例子。戚继光荡平倭寇,曾国藩收复新疆,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都在向世人宣示:那些妄图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罪魁祸首必将被中国人民驱逐出去。
钓鱼岛,我们的岛,她只属于中国。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深知个人力量的单薄,但我坚信十三亿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样强大的力量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而不可侵犯。

教师评语: 文章开头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以最近的时政引入话题,使读者产生深刻印象,同时还能反映出这位学生平时对国家时政要闻的关注,简明扼要,精炼有序的通过驳斥日本的购岛阴谋不会得逞,引出钓鱼岛只属于中国的话题。 作者首先叙述了曾经中日的友好关系和现今中日的紧张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作者通过史实资料证明日本曾经非法窃取钓鱼岛然而无法改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事实。然后,作者倡导中国人民不要忘记日本曾经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并例举出中国为了保护钓鱼岛而做出的爱国行动,进而作者再次强调日本侵占中国岛屿的阴谋不会得逞。最后,作者又一次点名主题,并要求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为保护国家领土而进献绵薄之力。结尾同样精炼,与开头呼应,再次亮明本文主旨。文章多处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使用很具有说服力,同时来烘托文章的氛围和气势,为文章增色不少。整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对日本窃取中国岛屿的憎恨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次次的激发每个人的爱国之情。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含蓄隽永,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