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小论文

历史教师小论文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10-15 08:0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历史小论文
  •   公告:

    

历史小论文
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活力无限。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甚者,干脆在课堂上伏书而睡……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失去活力,师生之间貌合神离,课堂缺少了生命。而历史是有生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历史课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历史、探索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的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呢?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关心现实的需求。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例如在讲授清朝前期历史时,正值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鹿鼎记》。在讲课前,我首先问学生三个问题:(1)看过这个电视剧吗?(2)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叫什么名?(3)你是怎样评价这个皇帝的?学生一听高度兴奋:原来老师也看金庸小说,也看武侠剧。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我话锋一转,提醒学生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告诉他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康熙皇帝,可从下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的区别,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中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课,我联系时事:2005年4月中国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来到大陆访问,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并与中共会谈,签定了两岸互惠互利的有关协议。2006年4月14日连战一行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论坛”,于4月15日到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多媒体出示相关视频资料)祭奠活动中连战一行表达了他们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和平统一发展中国的遗志,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台独”势力,却鼓吹“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这是违背两岸人民的心愿的,违背历史的潮流的。我们坚信祖国统一的大业一定会实现。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的宝岛。 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台湾古代称什么?在历史上发生了哪几次大陆与台湾密切往来的史实?师再提问:在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有两次与大陆分离的历史,是哪两次?师继续提问:那么,台湾问题应怎样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怎样完成?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的学生会抢答武力征服;大多数说和平统一好,因为战争太残酷。) 师再次提问:和平还是武力?从现实看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由此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三、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使历史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分析了课文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革开放决策,联系这一决策的实践使中国富起来,课堂教学这样安排的: 在课前一周,我根据所教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对自己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80年代——现在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进行访问父母或长辈,另一组要求对本乡镇的交通、卫生、教育设施和条件进行调查,两组人员要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并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制作成书面报告材料,以便课堂交流。在本课教学开始时,学生把他们的辛勤劳动果实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出问题:那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由此导入本课十一届三中全会史实的学习
四、“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实行“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更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了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改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学生加深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进入生活,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拉近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把发现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课堂教学丰富而生动起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挖掘,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将不在孤单,不在沉寂,历史的鲜活正向我们招手。
 

上一篇文章:高中化学小论文

下一篇文章:物理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