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化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

发布者微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化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
魏开方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修养,调整教学的思维与态度,转变教学方式,用批判的精神去读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保护好瞬间产生的火花并注重教学的反思和总结等途径,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
[关 键 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专业化;有效途径
2009年夏秋开学之际,湖北省的新课程改革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对于这次新课程改革,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且新课改在其他几个省份早已展开,但对广大的教师来说,还是面临作许多挑战,有因自己积重难返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也有因自身的知识素养不足等因素,使得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表现为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学到了新课程的表面形式,却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改面前感到较为困惑,要迅速适应新课改,提升广大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往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决定了的,由于教育是具有相当复杂性的一项活动,因此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所有教师来说,不容回避。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的提升、发展,学生的发展才能有依托,才有保障。本文从自己对新课改相关理念理解的角度,就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储备不足,或者往往存在轻视理论的现象,部分历史教师甚至没有认同或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依然用旧的观念认识、分析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甚至仍然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抓课改实验工作,虽然有改革创新的良好愿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偏颇,在历史教育与研究过程中,易深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条性、经验性,,此外,还表现为注重“教”的研究而疏于“学”的探求,对教师的“教”投入较多,相比对学生的“学”关注较少,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钻研,而忽视“教学对象”的研究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理论素养。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无论是理解和接受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还是调整教学行为,都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理论对我们历史教师专业化提升以及自己的课堂教学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往往能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调整教学的思维与态度,转变教学方式
调整思维方式与态度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由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经的嬗变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历史课堂的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学科成为中心和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对历史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以适应“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由过去的过多关注学科体系和知识本位转变为更多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上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知识和结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把学生的内在变化视为教学的目的,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为追求学习的过程,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自身要主动适应新课程标准,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方与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价值本位的转移。只有这样,历史老师才能顺利的融入历史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标准才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用批判的精神去读书、学习
历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行,改革能否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还要看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新课程,而目前的课程改革,在实践上难度很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师的“学养”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受到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这样的一个改革面前,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必须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
历史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除了要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之外,我想,更有效地恐怕就是我们教师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修计划,就是自己多读书读刊。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教师的阅读面较窄,似乎只愿意读有关“历史”书籍刊物,而忽视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此外,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教条、全盘的照搬别人的观点和主张,缺乏一种批判的精神。古时候有位作家曾经把读书人分为四类:“海绵,不分好坏全吸收;镜子,接受快放出来也快;布袋,只留住了香料的渣滓,精华全都流失;筛子,只保留精华”。这些说明我们历史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方面内容要广,视野要宽,另一方面需要做“筛子”,也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的精神。
采取批判的精神读书、学习也是符合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师要有“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思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这也是说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能教条的、囫囵吞枣的接受,任何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要迷信教材。如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一节中关于明朝“一条鞭法”的相关内容,教材第一版对其内容和历史意义的叙述比较模糊,衔接不够严密,致使学生都感到难以理解,即使老师讲起来也有点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最后明确了教材叙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使学生都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知识,而后来中国古代史的再版果然进行了修改,但是我认为仍显不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欲提升专业素养必须要加强学习,采取批判的精神去读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弥补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和深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自身不断进步,使自己的专业水准不断的得到提升,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保护好瞬间产生的火花、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学中的专业化的提升还在于要不断的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感受,受到的新启发,浮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这些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它往往就是创新的源泉,需要好好保护,这些火花灵感有时候来自看书的启发,有时候来自同事之间的教研活动,有时候来自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及时的反思和整理。
反思的本质是追求合理性,使认识更趋合理,使思维者的思维策略更趋合理,故而在教学中,反思活动会更有效地促成教师专业的成长。反思包括课前的思考、学情的了解、备课上课的教法、语言的表达、作业的错误等多方面。通过反思,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的优缺点心中会更有数,目的会更明确,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目的,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结构,使教学更合理,从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良性的发展教学状态,会使教师主观的养成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的习惯,这也必然会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如果一个历史教师不去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汲取经验教训,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将是一句空话,教师的思想将是无源之水。
五、学教研三位一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 教研不分,教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以教学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这将促使我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这也会使我们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能够得心应手,尽快进入角色,融入新课程改革。在教研活动方面,随堂听课、公开课、集体备课对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提升专业水准的重要平台,公开课和随堂听课的课前讨论和课后的评议,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别人的教学思路,方法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等。集体备课方面,要善于倾听中心发言人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理解,教法的运用等,通过上述途径往往都能使我们取长补短,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史学理论学习,提升史学修养,用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在教学过程中,保护好瞬间产生的火花并及时反思总结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历史课程的改革也不例外,课程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的方式、行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就是要不断提升我们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胜任的能力,我想只有那些有准备、有思想的中学历史教师才会实现迅速融入这个大潮流之中,才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殷 波.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2 (4).
[2] 韩 飞.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