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育论文

乡土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8-23 04:0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乡土课堂: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
“乡土课堂”是以与乡土生活世界融会贯通为核心特征的课堂,也是所有课程演绎的场所,其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教学过程是课堂懒以生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才能绽放课堂生命活力。实践中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却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或生活经验,往往出现唯情境而情境的尴尬境地。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在学生生活与文本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本文将从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意义谈起,探讨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链,以给予教师课堂教学可学习的支架。
一、强化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
乡土课堂强化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乡土化”或“校本化”的融合,使其能与本地、本校的真实生活融通,让干瘪的文本知识还原于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利于文本的激活,让枯燥的文本知识恢复为“鲜活状态”,使文本与学生成为“对话者”,充满张力与活力,给予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让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思维活动之间构筑桥梁与台阶。
(一)以生活融通教学过程的含义
1.与现实生活融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师应留心生活,敏锐捕捉学生生活中一些细小事件,智慧弹拨,创造性利用,缩短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生活进入教学,让教学融入生活,使生活和教学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2.与学生心灵融契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当学生感到他在接受教育时,教育就已经失败了。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触摸孩子情感的脉搏,将传授的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巧妙包装,隐藏教学意图,在不露痕迹中激发他们表达的灵感和欲望,将教学润物细无声。
3.与学生本真融归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这是卢俊的《爱弥儿》的思想精髓。花开花落,自由规律。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便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土壤、适切的温度,让他们自由呼吸、快乐成长,还孩子童心、童真、童趣。
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运用若干个情境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新知学习技能的展示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解决生活。学生在感知和领悟文本时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距离近到深处就是融,融通的过程是化茧成蝶的蜕变,教师要有洞若观火的敏锐,临门一脚的果敢和踏雪无痕的机智。
(二)以生活融通教学过程的意义
1.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源
乡土课堂适时的提出回应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本源的呼声。学生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将运用于生活,学习过程必须紧密联系生活。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展开便是利用乡土知识分析乡土情景,利用乡土情景学习新知的过程,让课堂教学重返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学生在基于生活源头的课堂中,才能找到学习的源泉,唤起学习的兴趣。
2.基于乡土问题情景下的教与学的转型
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展开就是为了找回课堂教学那失落的灵魂,教师应积极地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索取丰茂的资源和宝藏,从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吮吸充盈的甘露和养分,创设多样化的乡土情境问题,呈现生活真实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直接经验,拨动学生的兴趣和心弦,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主动学的氛围之中。
3.更加关注乡土情怀培育,凸显了学科德育功能
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展开意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期待重生,唤起他们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中寻求学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意愿,重现生命的气息。挖掘学生身边形象的、易于理解的的情境问题,使其能在思维断裂处行进,主动探究来解决学习问题。使其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培育了爱乡之情。
二、以生活融通教学过程的展开
乡土课堂教学过程展开的方式有很多种逻辑链,通过我们的课堂实践证明除了常规流程环节之外,值得推崇的、重要的、主要的方式是以生活融通教学过程的展开。此逻辑链包含乡土情境问题的创设、原有认知经验的激活、新知学习技能的展示、类似情境问题的迁移和针对生活问题的融通。
(一)乡土情境问题的创设
乡土课堂教学中以生活融通教学过程的展开,首先应创设乡土情境问题。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活问题,选择真实的生活材料甄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乡土情境进行创设,唤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
1.乡土情境问题创设的标准
①基于学生乡土生活经验背景。教师在认真解读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乡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嫁接两者,使静态的教材情境活化为学生生活原形,呈现一个货真价实的问题情境。
②包含一组乡土生活问题序列。乡土情境问题的设置应从易到难,螺旋上升,还应是有趣的、有针对性,学生能参与并通过努力跳一跳能触及到的问题。
③有利学生乡土情怀培育升华。学生在乡土情境问题的参与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乡土的认知与了解,培育了学生的乡土情感,伴随着乡土问题的解决,升华了乡土情怀。
2.如何进行乡土情境问题创设
①整体任务的明确交待。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目标设置一个与新知学习接近的、具体且完整的学习任务情境,呈现一个整体的范式让学生了解将要完成的任务形态。
②学习任务的具体落实。创设乡土情境问题时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操作或活动的层面,还应让其介入到问题情境的学习中并承担一定任务,使其学习有目的,从而促进学习。
③问题序列的层层推进。从简单的问题着手,逐步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情境中逐渐地瓦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3.乡土情境问题创设时应注意
①乡土情境问题的真实性。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情境,当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解释,促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以及对新知的构建和内化。
②乡土情境问题的针对性。乡土情境创设时应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使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获得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学习更有意义,培育了乡土情怀。
③乡土情境问题的操作性。我们在设置教学情境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情境创设的可操作性。情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从便捷处着手,既利于操作,又节约时间。
(二)原有认知经验的激活
当学生置身于比较熟悉的乡土情境问题时就比较容易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与之相关的认知,并能以此作为新知学习的基础,使新知与原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联系,有利学习有效的达成,实现“主动学”的愿景。
1.原有认知经验激活的标准
①学习任务清晰。用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生活情境问题作为学习任务呈现时,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的问题序列,进一步清晰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时方向感更强,目的性更明。
②经验提供有效。依托乡土情境问题,在新知学习的空白处提供相关的有效经验,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有意学习的发生。
③结构组织合理。知识学习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乡土问题情境的解决中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组织新知结构,也可引导学生根据新知特点进行知识结构的合理重构,有助于新知的学习。
2.如何进行原有认知经验激活
①原有乡土生活经验的利用。简单的回忆信息不失为激活旧经验的鲜有成效的手段之一。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已知知识,利用他们前在的乡土生活经验来聚焦于将学习的新知,将教学成效落到实处。
②相关乡土新知经验的提供。乡土新知学习有时会让学生感到遥远而茫然,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新知经验的盲区,提供一些可学习的有效经验,作为学习的拐杖和参考。
③构建理解乡土新知的框架。激活经验还应将新知识与旧经验有机整合。如果已有的经验结构不足以支撑起新知学习,还需进一步提供调整模式,构建理解乡土新知的框架,便于乡土问题情境的掌握和解决。
3. 原有认知经验激活时应注意
①学生前在的认知经验的把握。乡土情境问题的解决中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前在的认知经验,合理设置学习问题,提取可用信息,促使学习问题的解决。
②学生潜在的认知经验的激发。除了了解前在的经验,还要积极洞察学生,设置梯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认知经验,以致激活的思维,无限放大他们的创造力。
③避免认知经验激活形式的单一。单一的激活形式使乡土情境问题显得苍白无力,只有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运用如媒体展示、故事描述等多种方法将学生关于问题的原有认知激活。
(三)新知学习技能的展示
乡土情境问题源于学生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呈现信息等方式在匹配性情境下进行新知的充分展示,引导学生自觉关注信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以比较新的思维模式、比较宽的视野去寻找真实情境问题的正确答案。
1.新知学习技能展示的标准
①乡土新知信息呈现方式适切。乡土新知信息的呈现是多样的,可以是泛化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复诵的问题,也可以是告知——提问式的。根据新知情境学习的知识技能要求,依据具体的乡土新知情况来展示论证信息,寻找适切、生动形象的呈现形式,有助记住和应用信息。
②乡土新知范例展示方法贴切。通过具体说明解决乡土新知问题的方法,向学生提供一个可学习模仿的操作范例,新知实例的解读,有助于新知的学习和理解。
③新知问题实例与练习结合。新知实例的解读加上相应的练习提示进行操练,既能加深对实例的理解,又可以巩固新知,帮助习得学习方法。
2.如何进行新知学习技能展示
①新知呈现与学习目标一致。乡土新知的实例呈现、程序展示的逻辑关系、过程演示的直观性、实例的示范作用等要始终与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保持一致,才能促进学习。
②学习方式的正确指导。根据学习任务的思维含量及难易程度,教师或放手让学生自学独立探究完成,或组织学生通过伙伴合作探究完成,或适时介入学生探究过程给予点拨促其完成。
③教学媒体的恰当使用。教学媒体用来辅助新知技能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应不干扰到学生,媒体的组合方法不喧宾夺主,不争夺学生注意力,不增加学习负担。
3.新知学习技能展示时应注意
①新知展示表达的自由。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乡土情境问题指引下的新知学习要顺应学生表达需求,给足表达自由,引导其多角度思维,多方位辐射,多层次展开。
②新知展示形式的多样。新知展示不拘泥于交流、同桌互动等形式,更应让学生投入到互动、竞争、合作的展示活动之中,尽情地发挥自身的能量,力求交互效应最大化。
③新知展示评价的多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新知展示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标准和方式要多元,用多把尺子来衡量,让每个学生扬个性,显特色,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类似问题解决的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景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到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学生通过新知学习技能的展示,使其原有的认知经验发生了改变。但这样的学习结果是牢固、内化还是肤浅、外显的呢?只有让学生运用已学会的方法迁移到解决新的生活情境问题中,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内化,巩固其方法的掌握程度,从而能独立去解决生活问题。
1.类似问题解决迁移的标准
①新问题情境的选择恰当。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问题的探究而获得的学习结果,还需继续利用已有的新知、技能、方法对新问题情境进行迁移应用。新问题生活情境的选择要与学生的任务目标保持一致。
②新问题序列的逻辑递进。新生活问题情境之下的问题序列的逻辑表述要清晰递进,能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梯度。
③新问题解决的展示多彩。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展示新问题解决的方法,尤其要关注创新方式。
2.如何进行类似问题解决迁移
①适当的操练方式。针对新生活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开展的操练方式要与问题迁移解决的目标相匹配。可以是操练信息、操练各个部分、操练种类、操练发生情境等方式。
②指导的比例降低。在新情境中操练时,教师要逐渐降低指导的比例,逐步增强对学生独立操作过程的监控,直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摆脱出来。
③问题的变式操练。新情境问题还应具有变式操练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在变式问题中运用新知和技能的多种操练机会,充分利用迁移原理解决新情境问题。
3.类似问题解决迁移时应注意
①新情境问题要典型。要选择典型的新情境问题,与新知学习情境保持高度一致,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新知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②教师指导量要适度。新情境问题解决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时空,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过度放任。
③问题解决方式要灵活。在新问题解决时不按部就班的运用新知识技能,而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解决方式,以期达到问题解决的最高效。
(五)针对生活问题的融通
乡土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不仅仅要让课堂增添一些生活气息和生活趣味,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领悟生活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生命的参与和解读来领悟生命的真谛,通过原有认知经验解决情境问题时获得新知、新能。更重要的是将新知技能融会贯通地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主动尝试,改进技能、辨析知识和修正完善新知,循环往复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实现自我超越。
1.针对生活问题融通的标准
①主动尝试应用。与生活的融会贯通在于学生的实际表现,乐于将新知技能主动尝试应用,主动向他人表现。
②自觉寻找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主动地把学习结果迁移过来,经过筛选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成为生活习惯。
③创新解决办法。生活中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挑战,及时修正,积极创造,获得解决办法,实现对学习成果的超越。
2.如何进行针对生活问题融通
①提供展示知识技能的机会。当学习者有机会展示其知识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我们应为学习者搭建展示的平台,给予表现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已经学习到的,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②养成质疑新知技能的习惯。实际生活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方法,还应养成对新知技能的反思、质疑和辨析的习惯,逐渐内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尝试新知技能运用的革新。在迁移解决新问题情境中,积极依据自己的特点,个性化地运用新知技能,调整方法融入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3.针对生活问题融通时应注意
①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新知技能的习得是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遇到生活问题时,要认真搜寻自己获得的新知技能,养成迁移运用的良好习惯,有利生活问题的解决。
②重视学科的育人价值。当融通生活问题的解决时方能看成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落实到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上,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重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功能。
③拓宽观察世界的视野。解决生活问题时,要注意引导拓宽观察世界的视野,敏锐捕捉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上述关于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的描述,是符合美国当代著名教学论专家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这种课堂教学变革理论的。以生活融通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了自我关切、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生活场境,联结了学生过去生活、现在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通道,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境中进行真实、鲜活的生命体验,主动地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透析事物本源,领悟生活真谛,唤醒生命意识,开掘创造潜能,激发情感活动,提升人生境界,使学生在生命的体验和感受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

堡镇第二小学 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