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0-12-20 13:5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摘 要】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将这两人进行比较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
【关键词】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人物形象 共同点 不同点
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崇尚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专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继希腊文学以后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而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堂吉诃德人物形象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堂吉诃德》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台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年近50岁的没落乡村绅士,本名叫阿隆索.吉哈达,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他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他读得入了迷,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传千古。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乱地拼凑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他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他骑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叫“驽骍难得”。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总共三次出游冒险,第一次出游单枪匹马,结果是负伤而归,后两次他带上一个矮胖、稳健、有心计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为他的侍从,桑丘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陪他云游天下。堂吉诃德三次出行,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风车当成巨人,用盾牌遮隐着身体,用长矛刺杀,却被风车的叶片打倒在地;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携着长枪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枪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一群羊的时候,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总之,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在一系列冒险经历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醒悟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就取消其继承权。
塞万提斯塑造的这个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
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害人害己。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二、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它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学习期间有着美丽的爱情和友谊,对人有着美好的评价,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种议论,说明哈姆雷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那时的哈姆雷特是“快乐的王子”。但是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夺的严酷现实,痛苦与忧郁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也击碎了它昔日的梦幻;同时梦幻的破灭,意味着它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成为“延宕的王子”。最后,哈姆雷特冲破自身阻碍,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奥菲利娅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悲剧的根源在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正是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三、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异同
(一)共同点
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激烈反映。正因如此,他们在捍卫生命的尊严不受恶俗践踏时,都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他们都是追求理想的孤独者,特立独行,与现实格格不入,孤独、不被人理解。 在一个黑暗势力当道的社会,英雄总时孤独的。哈姆雷特是孤独的,他有挚爱的母亲,但他已无法同母亲沟通,因为母亲背叛了父王,并“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他有恋爱中的奥菲莉娅,但天真的她不过是父亲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围绕他身边有许多的朝臣和称作朋友的人,但他们都忙着在宫廷斗争中看风使舵,难有真心。霍拉旭是唯一能够交谈的朋友,但却不能交心。比之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的孤独似乎更可悲。堂吉诃德生活在平静的乡村,他身边的人无论是桑丘、管家婆和外甥女还是神父、参孙学士、尼古拉斯理发师都是真心爱他的,然而他们中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唐吉诃德的追求,他们是一群活在世俗世界的人。连最贴身的侍从桑丘,与堂吉诃德朝夕相处,也无法在理想生活的问题上稍触及唐吉诃德的思想高度,无法在生活中给予他精神上的慰籍和鼓励。正因如此,小说中的这两位主人公,在精神追求穷途末路的时候,最终都关闭起心窗,不再试图与世俗进行沟通与和解,而都义无反顾地选择特立独行地孤身前往自我的理想圣殿。
他们都有疯狂的一面。小说中,这两位孤独的追求理想的斗士在同社会作斗争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疯癫”的行为方式。与其说唐吉诃德是因为读“骑士小说”入迷而“疯癫”的,不如说他是对自己理想化中的“骑士精神”入迷而“疯癫”。唐吉诃德的“疯癫”是一种精神境界。然而正是这种“入境”的精神境界让他的行为看起来总是异于旁人并显得不合世俗的可笑。哈姆雷特的“疯癫”是装出来的,所以当旁人看他“疯癫”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他知道其实“没有人比自己更清醒”。“疯癫”是他在政治斗争中被迫为自己披上的保护面纱。
他们的命运都具有悲剧性。堂吉诃德在通往殿堂的路上身心俱创,而哈姆雷特则更为极端,他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不同点
屠格涅夫把这两个享誉世界的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堂吉诃德富有激情、敢于行动,而哈姆雷特则忧郁、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也不做”。然而,尽管他一再延宕,哈姆雷特却不是一个缺乏行动能力的人。
就对待自我和自我之外的信念或理想的态度而言,堂吉诃德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信念,“对某种永恒的、毫不动摇的东西,对真理的信念。“堂吉诃德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他的理想,为此他准备忍受一切苦难,牺牲生命”。而哈姆雷特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为自己活着;他没有什么信念,甚至对自我也充满了怀疑;他一直在为自己张罗和奔忙,却不是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自己的处境。自我既是哈姆雷特的出发点,也是他怀疑和审视的对象,他始终进行着内省,进行着自我观察。
在对待女性和爱情的态度上,堂吉诃德爱上了杜尔西内娅这个不存在的“虚构”的女性,他的爱(下转48页)(上接43页)是纯洁的,是理想化的,理想到甚至没有怀疑所爱的对象根本不存在。而哈姆雷特的奥菲莉娅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有血有肉并触摸可及的恋爱对象,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都可见到他的意中人,可天真柔弱的凡女奥菲莉娅却无法在精神世界里与他分享和分担任何的灵魂的愉悦和迷惑。
就身份而言,堂吉诃德是没落的乡村贵族,哈姆雷特是高贵的宫廷王子;就人物形象来看,前者是喜剧形象,后者是悲剧形象;至于人物个性,堂吉诃德乐观,却不合时宜,重视行动,但行动太快,缺乏思考,以致于结果总是令人哭笑不得,让人同情。哈姆雷特悲观,且充满怀疑,重思考,却思考太多,行动延宕,以致给人难以亲近、冷酷无情的感觉;堂吉诃德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时,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几乎是性格的两个相反的极端。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的确是相对立的,堂吉诃德有明确的目标且坚定不移,而哈姆雷特则犹豫彷徨。但他们又极其相似:他们都是绝对孤立的人物,尽管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困境中,这有力地暴露了人文主义者孤立群众的弱点。堂吉诃德的漂泊和游荡,日渐衰竭的想要和强大的非人格敌人决一死战的愿望和哈姆雷特的犹疑正是一脉相承的。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①李梦桃等译《莎士比亚戏剧精解》.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
②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③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柯罗连科文学论文选.冯春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④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5重印).
⑤外国文化与文学(欧美部分).天地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