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08-09 08:5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阅读教学中文本小资源的挖掘研究》结题报告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小资源同属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有些甚至具有不可取代的教学价值,它能帮助教师、学生开启另一扇感悟的心门。然而,在当下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关注对文本重点语段的品析、感悟,舍得花大力气,甚至不惜花大量时间去拓展延伸,造成了许多“非语文”现象,却很少有教师关注到课文中那些不起眼的小资源。在意识里总认为像标点符号、语气助词、提示语言这些文本小资源都是课文可有可无的边角料,文本小资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这些现象久而久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就有这些情况:朗读文章时,读不出文章的语气,读不懂课文的意思。写文章时,不能正确使用标点。
如果能将文本小资源适时、适宜地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服务,将会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厚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利用文本小资源的有效之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文本小资源重视不够。
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文本重点语段的品析、感悟,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而在他们看来,文本小资源无关紧要。
2、对现有文本小资源利用不够。
一些教师开发与利用文本小资源的意识薄弱,为了所谓的“省事”,基本不利用文本小资源。
3、对于文本小资源的挖掘、利用的方法、策略掌握欠缺。
由于长期以来的忽视,教师们对文本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了解较少。有的教师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却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发与利用。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一、调查及意义分析
笔者曾于2010年5月以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作为调查样本,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施测。同时,我们还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对文本小资源的重视程度,及文本小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情况,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
调查情况如下:
23%的教师们认为自己对文本小资源的认识知道一些,但是开发有难度。
87%的教师认为开发需要有一定的技能。
62%的教师对文本小资源不了解。16%的教师认为文本小资源较重要,58%的教师认为文本小资源无关紧要。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只有13%的教师知道一些开发与利用文本小资源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文本小资源不够重视,同时,教师对文本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不乐观的,他们对文本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了解较少。
二、相关措施及具体做法
(一)定位目标,明确要求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响,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们应与文本亲近,去深入地细细品味。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以文为本,挖掘品味标点符号、语气助词、提示语言等小资源,因此,我们将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上,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
具体目标定位如下表:
可挖掘的文本
小资源
目标定位
标点符号
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情感,捕捉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感悟艺术符号润含的美,与文本深入对话。
语气助词
引导学生体会语气助词所倾注的丰富的人文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提示语言
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提示语言进行自主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梳理教材,解读文本
研究中,我们对二至四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有小资源可挖掘的课文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明确教材中可以挖掘文本小资源的课文。具体见下表:
可挖掘的文本小资源
年级
课文
标点符号
二(下)
《找春天》、《泉水》、《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三(上)
《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花钟》
三(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气助词
四(上)
《猫》
提示语言
二(下)
《笋芽儿》、《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玲玲的画》、《难忘的泼水节》《画风》
三(上)
《秋天的雨》、《金色的草地》、《孔子拜师》、《陶罐和铁罐》、《灰雀》、《蜜蜂》、《我们的民族小学》、《奇怪的大石头》、《赵州桥》
三(下)
《画家和牧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和时间赛跑》、《夸父追日》、《月球之谜》
(三)借助阵地,开展研究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实施课题研究的鲜活的基地。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探索有效利用文本小资源的策略。
活动一:选取典型教学课例,研究教学中文本小资源有效利用的积极措
施。
研究教师在校内针对课题每月在年级组、教研组内开设一节研究公开
课(详见附录《教师公开课一览表》),课后请同伴指导与帮助,自己形成教学反思,及时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深入课堂研究。如:姚丽琴老师执教的《画风》一课,较为有效地利用提示语言资源,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们分析典型教学实例,对小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并越来越重视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形成了一些开发利用小资源的方法。
活动二:借助主题研讨活动,形成利用文本小资源开展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研
讨、讲座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如:2010年10月20日,在大成小学民族校区举行的“走进民族校区之小资源主题教学研讨活动”,活动邀请了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施燕红老师做指导,施老师对两节公开课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两位上课教师教学中开发利用文本小资源的举措,为课题组成员顺利开展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总结提炼,形成策略
1、挖掘标点符号资源,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用法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运用提供了保障。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标点符号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情感,捕捉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就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感悟艺术符号润含的美。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还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坚守文法规则,遵循标点符号的用法规范,又要努力推陈出新,不拘泥于规范。“非规范”、创造性地运用标点符号,能在阅读教学中演绎出其特有的简约之美。
(1)适时补白
文章在表达时,或为了情节发展需要,或为了人物语气表达,时常通过省略号进行必要的省略,而留有必要的“空白”,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起到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之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充分挖掘标点符号的想象空间,有利于丰盈文本的空白,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如:人教版二下《泉水》一课的教学中,最后一段只有两个词,后面有一个省略号,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我及时抓住这一空白点,组织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泉水它流过哪儿?遇见了谁?都说了什么?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练说,情感很投入,气氛很热烈。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2)巧妙渗透
标点符号是会说话的,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标点符号,就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即使同一个标点符号,由于所处的语境不同,所负载的信息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甚至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备课时,注重标点符号这个细节,会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思想深度。
如:人教版三(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课文标题出现了感叹号,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的高尚品质,使其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立起来,我渗透感叹号的内涵,使学生很好地感受课文蕴含的情感。
标点符号将语言以及内心的感情信息转换成视觉形体标志,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深沉热烈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跌宕起伏的情感。
2、挖掘语气助词资源,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汉语的魅力就在于一字、一词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效果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字、词会因读者的心境而异,看似普通的语气词自然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品悟、感受语气词的精妙。
(1)精心揣摩
一篇优秀的文章,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曲,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要经过作者反复的精心的揣摩推敲。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词句虽平淡朴实,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很好理解,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细细读读品品,就会发现它用的传神精妙,耐人寻味。
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从哪儿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呢?在备课时我发现,课文里用了六个语气词“啊”,这几个词虽然从意义上讲没有任何意思,但是汉语就是这么奇妙,有了它们,课文就显得生动的多了。教学时,我特意让学生抓住这几个语气词反复朗读,要求他们不但要读出语气词的语气,还要通过这几个语气词读出这些语气词背后的原因。结果学生们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文章也读得透彻,到位。他们读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读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朗读比较
很多时候,一个个语气助词倾注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凝聚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不同的语气词,其表达作用有异同,细细品味,通过朗读进行比较,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次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用“语气助词”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执教人教版四上《猫》。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吧、呀、呢”三个语气助词,通过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自己体会出这三个语气助词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的反复品读、体味、使学生为之动心,并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小小的语气词,可以大做文章,让学生们不仅领悟了汉语言的精妙,而且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挖掘提示语言资源,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人教版教材灵活地在文本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这些提示语“泡泡”很容易被教师忽略,我曾问过几位教师是否关注提示语,得到的回答是“提示语只是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旁注,我们平时基本没有去关注它。”看来这又是一个教学盲点。其实提示语不仅是给学生的提示,更多的是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切入点,突破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文本提示语这一小资源至关重要。
(1)自主阅读
人教版实验教材各个栏目的编排设计,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文中的提示语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不断积累学习语文的方法。这种全新的教材呈现方式,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使教材成为了学生喜爱的学本,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例如,人教版二上《 秋天的图画》一课中的提示语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导向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秋天美景的憧憬。小伙伴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注意保持和大自然的联系、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提示语中的语言都是以伙伴的口吻与学生平等交流,教材这样处理使学生乐于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预习,借助插图或资料初步了解秋天的图画指的是什么,“画面”上有哪些美丽的景致。接着由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谈谈秋天的大自然有哪些变化。最后拓展、延伸。
提示语中“我想画秋天的果园。我想捡几片落叶做书签。把咱们的作品带来,办个展览吧!” 等亲切的话语让孩子们兴趣盎然,激励着他们课后继续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主动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巧妙地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的殿堂。
(2)扩展延伸
为了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向深入,教学时,可以设计练习题,扩展延伸提示语。在教学中扩展文中“提示语”,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所教课文中设置提示语的意图,充分认识提示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使之在实现教学目标中切实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运用好文中提示语“泡泡”,还可以以提示语为基础,适当扩展,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语文训练活动。
(3)补充想象
教材中有许多提示语是为了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填补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大胆创新。
如:在大成小学民族校区举行的“走进民族校区之小资源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郑月成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开头有一处提示语“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利用这一提示语,郑老师在导入课文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和探究的兴趣。具体过程如下:多媒体出示(明镜悬挂在高高夜空的情境图。)接着问学生看到这么美丽的情景,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优美的词句、古诗?学生自由诵读,整合信息。问学生这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了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说“人们想象出嫦蛾奔月的动人故事”;有的说“月亮上有吴刚、桂树和玉兔”;有的说“天上住着月亮女神”……
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运用“文中提示语”,使学生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方面得到了培养,他们与文本展开了对话,他们积极投身到语文学习的探究中,养成了运用提示语阅读的良好习惯。
成效
在课题立项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持“科学、高效、创新”的研究思想,立足我校实际,扎实有效地着眼于拓展性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实施中,我以托文本,立足课堂,将拓展性资源适时、适量、适宜地利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利用拓展性资源的策略,初见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高了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通过本小课题的研究,教师提高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理解了小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开发、利用文本小资源的意识增强了,把握教材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提高了教师开发利用文本资源的能力
在对小资源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设计,直接提高了教师文本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使得老师的教学更更有创意。
(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实验,我们感到教学轻松了,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中积累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兴趣更浓了。通过实践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厚了学生的积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2、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实践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阅读、吸纳能力提高了,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信息。
反思及后续研究
首先,教师对教材内容与目标的准确把握是进行小资源挖掘的前提。“文本小资源”作为教材中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板块,有必要对施教者进行一个系统的培训,让教师们能够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梳理,方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师资培训。教师对小资源的挖掘、利用策略与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第三,教师的文化底蕴仍需加强。文本中的诸多小资源挖掘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在课堂中利用,无一不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否则不用说去挖掘,即使把这些材料摆在面前,也不知该如何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第四,本课题虽然已经作了一些探索,但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方面,更需要继续探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