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小课题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8-09 08:5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中的
问题与困惑
童谣自古有之,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唱着童谣长大的。可是,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头顶白菜,腰缠海带,你是衰神二代!”“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坐在马桶间……”不知从哪天起,我们学校开始流传这些歌谣,好多同学课上课下不断地传唱。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另类“顺口溜”、“打油诗”等弥漫校园,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自行传播,虚拟的人机网络游戏吞噬了一些未成年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且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课间回家路上不再单调呢?如何让童谣重新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孩子唱着这个时代的童谣,爱上生活,爱上学习,爱上语文呢?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仔细听来,多数童谣唱的是熟悉的内容,用的是熟悉的形式,自编自唱以至口耳相传,"好玩、搞笑、流行、时髦"是其动因。为什么如此具有民族性的童谣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现状呢?作为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的我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学习和观察,我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文化风气的不良传播。如今的孩子,打开电视听到的,登录QQ看到的,翻看爸妈手机学到的不少段子都是时尚热门网络语言,还有一些流行歌曲,相声段子以及孩子们路上道听途说的改编灰色童谣,使儿童感到新奇有趣,所以形成很大的市场。
2.学校教育形式的无意缺失。记得一年级的语文课,还能听到老师带着孩子们念“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书本文具盒,摆在桌面上。”到了一下学期的时候,基本难再听到这样朗朗的童谣声了。现代社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仅仅只针对应试教育这一块,却忽略了最有民族性的东西以及能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东西。学校教育也应社会要求,在无意间缺乏了采用童谣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教育形式。学生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生活中充斥的就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有趣的童谣只能靠道听途说。
3. 新时期好童谣的创作太少。在整个儿童文学创作中,应重视童谣,遗憾的是这已行之有效而宝贵的德育教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落。市面上,这类图书虽好销,但多为旧作的重新翻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儿童呼唤贴近他们那快速成长心灵的“解渴”童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自发“创作”。当然,这种需求有时品味不高,甚至低俗。
4.灰色童谣的肆意篡位。童谣在我国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现在的儿童不愿意再唱那些旧时的童谣。在没有适合他们的童谣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为了发泄学习带来的压力,学生们唱出了“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等内容的灰色童谣。“灰色童谣”促使我们深入儿童生活,了解其思想道德现状,脱离实际一相情愿地为他们创作一些大道理,很难起到口耳相传、易唱易记的效果。
采取的
措施与行动
孩子们渴望适合自己生活时代的新歌谣。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唱童谣、赛童谣、传童谣等等,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让美好的童谣伴着孩子们度过美好的童年,让孩子们在传唱优秀童谣中健康成长。对于这个充满诱惑却没什么适合孩子精神快乐的。
(一)更新观念,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我充分利用这些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来提高与学生互动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活动深入、延续,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1.做好引领者
小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我利用这个契机,把学生引入到对童谣的喜爱中。如及时向学生推荐《中华新童谣》(浙江版)、《新童谣》(北京版)等童谣书,并通过校园网向学生推荐有几千首儿歌的最大童谣网站《牛牛儿歌网》等,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兴趣。
2.做好引导者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辨别能力还比较低,当他们由于好奇而传唱一些不健康的童谣时,我及时明确表明那些是不利于我们小朋友学习的,我们不应该传唱。当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老师及时让他们想想平时童谣中告诉我们什么,怎么做才是对的。如学生在校园内追追打打是常事,我就编了〈〈校园走字歌〉〉指导他们怎么走路。“教室里,轻轻走,上下楼梯靠右走。走廊上,慢慢走,花坛绿地请别走。转弯口,减速走,出操用餐排队走。”
3.做好合作者
在刚开始阶段,创作童谣是有困难的,我常常以大朋友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童谣创作中去,共同合作,用自己的教育才华,营造一个融洽的、活泼的、欢乐的童谣氛围,形成一个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童谣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的平台。
4.做好欣赏者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欣赏的需要,学生经过努力后,学会了唱童谣、编童谣、跳童谣……或表现有了进步,肯定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赏。此时,教师们做个有心人,不吝啬自己欣赏的目光,把赞赏的语言送给需要鼓励的学生。如:“你真棒!”、“表演的真不错!”、“你真像个小作家!”。通过这些话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喜爱之情与创作愿望。
(二) 精心设计,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课是指导学生学语言的,而童谣学生运用语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如何利用童谣这一孩子们喜欢的文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执教者潜心思考,找准童谣与语文课的结合点。
1. 用好《日有所诵》,上好童谣课。
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童谣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喜欢童谣,我先选择了《日有所诵》。教材共32单元,每单元5篇,内容丰富,语句简短,深受学生喜欢。
我将每天早晨的晨读和每天的语文课前五分钟设为童谣时间,每周三首童谣。我充分利用好,在课上主要是欣赏童谣,传唱童谣,创编童谣。更重要的是在课上着重教给学生编写的方法,比如:边读故事边摘录词语,使学生学会从故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等方法。一周一节的童谣课学生们很喜欢,正如封林启在日记中说的:“童谣课是我最喜欢的课之一,我们唱童谣、演童谣、说童谣、画童谣,欢乐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2. 寻找结合点,在课堂中渗透。
平时的课堂上,我努力寻找童谣与语文课的结合点,将童谣渗透到教学中。如:每一节语文课前两分钟,新童谣吟唱。某些课文教学完后,安排学生用编童谣的形式概括内容;某些可利用编童话作课后拓展,延伸语文实践的课堂。如上完叶圣陶的《风》一课后,学生课后这仿写了很多有趣的风。
三、形式多样,开展实践活动
童谣的语言不但高度凝练,充满童趣,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训练语言。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观察、调查、探究、表达、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很多时候,与新童谣的亲密接触,都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
(一)搜集童谣
为了拉近学生与童谣的距离,我在开始阶段号召大家去搜集老师儿时喜欢吟唱的童谣,爸爸妈妈儿时喜欢吟唱的童谣,爷爷奶奶儿时喜欢吟唱的童谣,孩子们现在喜欢吟唱的童谣。全班同学人人参与,共收集到童谣215首。其中徐晓欢同学一个人就收集到了“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见我咪咪笑,夸我是个好宝宝。”等童谣15首。
我把学生搜集到的优秀童谣汇编成一本小册子放到班上。有时刊登几首在班级的黑板报上,以营造诵读童谣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兴趣。
(二)学唱童谣
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地学生就喜欢上童谣,这时再来教学生学唱童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我具体安排了三个时间:
1.课间学 在中午的时候,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学唱童谣,有时由老师教,有时跟着学校广播学,有时与事先会唱的同学一起传唱。
2.课上学 利用活动课、班队课,在课上运用多媒体等声像俱佳的设备播放童谣,使孩子上课更活跃、更积极,很自然地把童谣学会了。
3.课外学 开展“谁学童谣多”、“童谣游戏真好玩”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习童谣,使他们主动快乐地学到更多的童谣。
(三)创编童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在学唱童谣之后,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利用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创编一些童谣,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童谣的兴趣。
由于本人也是半路出家,也和孩子们边学边写。我们主要在活动中学习创编。我们在以消防为主题的活动中,创编了许多消防童谣,孩子们在编写过程中,熟悉了消防逃生知识,还做了宣传者。我们还参与了环保宣传,为此创编了许多环保小童谣,做成书签,送给了市民。
(四)传唱童谣
光在学校学习传唱童谣肯定是很狭窄的。为了扩大影响,我让学生把童谣带到生活中去,用他们纯洁稚嫩的声音,去影响感染别人,使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1.向伙伴传唱
这里的“传唱”是广义范围的传唱,包括“跳”童谣(边唱边跳,用舞蹈形式),“演”童谣(将新童谣编成小品,编入短剧),“画”童谣(通过画画来反映童谣的意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一旦个别同学开始传唱童谣,其他的学生自然会跟着模仿。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游戏、劳动等过程中传唱健康向上的童谣,用他们喜欢的内容与方式来教育更多的同学争当文明小天使。
同时运用童谣来指导学生的行为,把童谣所蕴涵的道理,在课堂上演一演。如学《用餐歌》我们这样设计:把教室当成食堂,请学生在小组中唱一唱自编的就餐童谣,演一演文明用餐要注意哪几点,表扬做得好的学生。真正到食堂用餐时,教师注意观察孩子,请孩子们在餐后评一评,谁是文明用餐小天使,对不够好的学生要建议他对照童谣中的做法,好好努力。
2.向家长传唱
把童谣传唱给家长,一方面有助于复习孩子所学的童谣,也使家长了解学校在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同时,又能让家长用童谣来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有些家长的行为习惯也有待提高,借孩子的口,向家长传唱《文明公约》等更有效。
3.向社会传唱
由于电视、手机、网络等的普及,社会上流传着的一些不良内容也在充斥着孩子,我们用童谣传唱的方式,教育孩子勇敢地向他们说不,并把所学的健康童谣用唱、跳、演、说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我们鼓励少先队员们发挥假日小队灵活、机动的特点,利用双休日和假期举办“童谣进社区”、“童谣进农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这些优秀的童谣唱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弟弟妹妹听,真正使这些优秀作品起到传承文明新风尚的作用。

成效
第一次尝试做一个人的小课题,从当初只是想发挥个人特长,带领学生诵读经典童谣到今天学生抬笔最爱写诗,写新童谣的改变,我非常感谢区语文教研员余老师和学校教科室的悉心指导,若不是他们的引领和指点,我和我的孩子们不会有今天的收获。
1.提升了教师自身素质
我只擅长言语表达,但童谣的积累也如同孩子一般匮乏。为了改变孩子们对经典童谣的排斥心理,我请教了小语界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周益民老师,全国班级读书群里的优秀教师,还有省小学生阅读推广人宋旭老师,学他们如何用童谣上课,将他们对童谣进入语文课堂的理解融会贯通。这个学习过程对我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我了解了童谣的发展历程,并自己试着写童谣故事。我搜集了大量的童谣,每一首都用心阅读,并认真做过筛选,根据学生现状,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童谣介入课堂。为了丰富教育资源,我学习了《衢州方言》一说,多渠道搜集方言童谣,还请温州籍老师教孩子们用方言念温州童谣,和孩子们一起用唐调吟诵《三字经》和古诗。为了吟唱古诗,我请教了中华吟诵学会的许多老师,虽然我能教给孩子们的不多,但为了教上一首有时要学上几十遍。学习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提升我自身素质的过程。在浙江省第二届教师普通话比赛中,我主创了《中国,必胜》,并和其他老师一起完美演绎,以衢州市小学组第一名的成绩冲进省决赛,并获优胜奖。
2.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过去孩子们下课时,男孩子不是玩追人游戏就是打球,女孩子多以跳牛皮筋为主,学生时常因此发生纠纷。我观察了一阵子,帮助他们一起创编了适合男孩女孩边玩边唱的童谣:
踢毽子
小鸡毛,真美丽, 做个毽子大家踢. 你踢了八十五, 我踢了一百一.
好像花儿朝上飞, 好像活泼的小公鸡.大家都来练身体, 身体健康好学习.
左脚踢,右脚踢, 踢个花样多美丽. 要它高来它就高,要它低来它就低.
大家踢得出了汗,大家踢得笑嘻嘻. 大家都来练身体,身体健康好学习.
女孩子一边踢一边念,有时两个轮流念,有时四人轮流对念,只要键子落地,又会重新来,再没有出现因为谁将键子落地而遭到谴责的事发生了。
男孩子玩起来都很较真,容易冲动。我便在园地学习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玩数字童谣。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五只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只小鸭子呀,跳到水里面呀,游呀,游呀。 /七只小百灵呀,站在树枝上呀,唱呀,唱呀。 /八只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美呀,美呀。 /九只小白兔呀,竖起长耳朵呀,蹦呀,蹦呀。 /十个小朋友呀,一起手拉手呀,笑呀,乐呀。
最后大家都觉得玩石头剪子布赢跨步的游戏中加入这个童谣最有意思。我便和他们编上动作一起玩,一起念,结果孩子们玩得时候笑声多了,争吵少了。
3.方便了学生知识积累
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是用童语唱出童心的,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我们读了一个学期的《日有所诵》。每天都由我带读精选的童谣,每三天换一个内容。一个学期后,学生的语感大有进步,其朗读水平也普通高于同年级学生。我班两位学生先后代表学校参加衢州市中小学生论语演讲大赛,并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我精心安排组织的多次园地活动中,孩子们借助童谣,将环保低碳生活知识牢记于心,并编成童谣,制成书签,走上街头,走进超市,向市民传播新生活理念。孩子们借助童谣,将消防安全逃生知识熟记于心,编成三句半式童谣,向全校同学,向家长们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水中自救知识,火场逃生知识。还有卫生、文明等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很习惯地找来童谣,在课堂上传诵了。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也用童谣的形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过的课文烂熟于心。
4.培养了学生创作能力
通过传播童谣,可以使学生学到一些语文知识;通过创编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吟诵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阻止“灰色童谣”在班里流行,我引领学生传唱“绿色童谣”,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此专门在语文活动课,课前五分钟等给学生们介绍摇篮曲、倒答歌、绕口令、连锁调等各种传统童谣和现代童谣,同时重点开展“诵,荐,画,唱,玩,写”六项活动,倡导“绿色童谣”。
可惜没有这样的比赛可以展示,但作为课题实施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这一年中,在六项活动的更替进行中,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每个孩子在课余的日记中,会不自觉地写上一两首小诗,每个孩子都曾在我们的班队活动,口语交际中展示自己搜集的童谣或改编的童谣,每个孩子都不再害怕登台朗诵,吟唱。
反思及后续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将童谣带进语文课堂,对高段的学生来讲,不能只做弥补教育的工作,还应培养学生写出更多优秀的新童谣,并广而传唱,而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本人也将继续学习,努力拓宽实践的形式,提升实践内容的深度。同时,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