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美术六年级美术

湘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 俯瞰山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0-02-10 12:4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俯瞰山川
  •   公告:

    

湘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俯瞰山川》活动三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习惯于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体验。本课在活动一“欣赏航拍作品”、活动二“根据图片画俯视角度下的景物”的基础上,活动三进一步提出俯视、平视、仰视三种不同的视觉角度。让学生了解三种视觉角度的特点,欣赏感受在不同视觉角度下形态的变化,并通过“蘑菇”这一常见形象,运用不同视觉角度构图进行创作表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平视、仰视、俯视三种视觉角度,并了解其特点。
2让学生了解在视觉艺术作品中选用合适的视角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烘托主题的一种手段。
3让学生尝试用不同视角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眼、脑、手的协同训练发展学生视觉思维能力。
4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审美带来的愉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绘画训练中,强化学生对“不同视角产生不同视角效果”这一规律的认识。难点:将观察中获得的形的变化规律运用到绘画中。
四、教学实录:
1故事引路 初识视角
课件演示动画,老师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师:据说在这片草原深处有一棵神树,小兔子、大象、老鹰三只动物一起出发去 寻找这棵神树。这是神树在第一只动物眼中的景象(图1),它发出的赞叹:“夕阳中的神树真美!”这是第二只动物眼中的神树(图2),它不禁惊叹:“不愧是神树,好高好大呀!”这是神树在第三只动物眼中的景象(图3),它说:“嗯,确实比周围的树大一点。”)
师:“这三句话分别是哪只动物说的,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1:第一句话是大象说的,第二句话是老鹰说的,第三句话是小兔子说的。因为第一幅画中树与大象差不多高,大象是平视的。第二幅画中的树只能看到树顶,是从上往下看的,所以是老鹰。第三幅是小兔子看到的,因为小兔子比较小,它要抬头往上看,看到的树干比较多。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正确,正是因为这三只动物它们的高度不同也就是眼睛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看东西的角度不同就产生的不同的景象。现在我们把眼睛这个高度假想有一根线(老师用手势表示)我们把它叫做视平线。当我们观察的东西在视平线上面的时候我们需要抬头看,这种观察角度就叫仰视。(板书:仰视)就象刚才哪只动物的观察角度?
生齐答:小兔子。
师:那么相反,当我们所观察的物体在我们视平线下面的时候,这种观察角度我们叫俯视。(板书:俯视)就象刚才哪只动物的观察角度?
生2:老鹰。
师:那么大象的观察角度叫——
生3:“平视”(板书:平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种奇妙的视角。(板书课题)

2观察训练 发现问题
师: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到底会产生什么变化呢?我们来观察观察吧。
课前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纸圆筒(每个纸筒都用记号笔标出了两端的圆,以及在侧面画了两条平行线与底垂直),引导学生将其放在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师:请把这个圆柱体放在平视的位置进行观察,仔细看看老师标记的那个圆圈有何变化?
生4:变成一条直线了。(课件演示)
师:那两侧的两条直线呢?
生5:还是直的。
生6:平行的。
师:对,还是垂直平行的,(课件演示)请把圆柱体放在桌上,蹲下来抬头仰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7:上面那根线弯了。
师:朝哪个方向弯的,用手比划一下。(课件演示)
师:那侧面两根直线有何变化。
生8:由细到粗。
生9:两根线之间下面宽一些,上面窄一些。(课件演示)
师:它整体的高度你感觉有什么变化,
生10:变高了。
师:变高了,嗯,的确如此。 好,请大家站起来低头俯视观察它,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11:我只看到一个圆圈了。
生12:圆柱体侧面那两条平行线由宽变窄了。
生13:我感觉这个圆柱体整体变矮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圆柱体在不同观察角度下变化的规律。

3创作对比 巩固认识
师:咱们试试把这规律运用到绘画中。请看这两朵蘑菇,昨天老师要大家画了蘑菇但当时没有提任何要求。我现在想把第一朵蘑菇变成俯视效果的,说说那些线条会有什么变化。
生14:蘑菇杆子下面会变小。
师:那蘑菇顶部呢,它现在看起来是个半圆形。
生15:会变成圆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变化。
课件演示平视角度下的蘑菇缓慢变成俯视角度下的景象。(图4)
师:那假如俯视得再厉害一点会有什么变化?
生16:就剩下一个圆了,看不见蘑菇杆子了。
师:谁来试试将第二朵蘑菇变成仰视的会有什么变化。
生17:蘑菇顶下面那根线变成一个椭圆了。还能看到蘑菇下面的那些须须。
生18:底部那个杆子变成一个梯形。
课件演示平视角度下的蘑菇缓慢变成俯视角度下的景象。(图4)
师:光说不练可不行,咱们来个小训练,以蘑菇为主题进行创作,一大组画小蚂蚁眼中的蘑菇,二大组画孩子们眼中的蘑菇。
学生自主作业,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完后将作业分成仰视、俯视两类贴在黑板上。并把课前的那一批作品同时展出(图5),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师:左边是小蚂蚁眼中蘑菇,右边是孩子们眼中的蘑菇,瞧!大屏幕上还有一群蘑菇,这是昨天老师在没提任何要求要大家画的蘑菇,今天与昨天的作品哪一批给你感觉更丰富,为什么?(学生作品附后)
生19:今天的作品更丰富一些。因为今天老师让我们了解不同的角度下蘑菇的变化。
师:恩,视觉角度的变化,大家昨天画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视角角度这个问题。
生齐:没有。
师:而刚才绘画时却考虑到了,大家看画这么简单一个蘑菇我们把视觉角度这个问题考虑进去的话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画面效果。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次的作品,谁来点评。
生20:我觉得这个蘑菇特别高大。因为他仰视得很厉害。
生21:第五张作品蘑菇的杆子应该画高一些,还有在仰视的时候那根线条应该是向上弯的弧线。
生22:第一张作品用一个小朋友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看来衬托窗户下的大片蘑菇。
生23:这张画面上方伸下来的手让我们感觉到要弯下腰才能触摸到这片蘑菇。
……
教师展示教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谈欣赏感受:(图6、7、8)
生24:我觉得那张仰视的蘑菇好大。
生25:我也喜欢那张仰视的作品,那些缠绕在上面的藤更加衬托出它的高大。
师:的确如此,俯视角度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齐:没有。
师:大家看这么简单的蘑菇我们却画出了如此丰富的形态,最关键的是我们运用了不同的视觉角度。可见视觉角度对于绘画创作是多么的重要。

4欣赏评述 总结规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批绘画摄影作品,咱们举行一个作品赏评会来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巧妙运用视觉角度来为创作服务的。
老师给每组分发一些摄影绘画作品并介绍一个赏评四部曲(1说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2判断一下这张作品采用的是什么视觉角度构图。3想这幅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使你有什么联想。4说说作者采用这个角度来表现好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先分组欣赏交流。
师:哪组同学先来分享你们的欣赏感受?(图9)
生26:我们这一组欣赏的是《狼牙山五壮士》,我在画面上看到了五个高大的人物。作者采用的是稍微的仰视角度,这种角度衬托了这些战士高大英雄的形象。
生27:我们组欣赏的是《幽篁》,这是平视的,感觉能看到远近很多层竹子。
师:我知道还有一组的欣赏作品表现的也是竹子,请这一组同学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28:这张作品也是表现的竹子但采用的是仰视的角度。这样的角度使竹子显得高大挺拔,感觉所有的竹子都聚到一起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生29:我们这组欣赏的作品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我在画面上看到一条大江
向北流去以及旁边的城市高楼,感觉自然美和城市的喧哗融合在一起。
……
师:刚才三种视觉角度的作品我们都进行了欣赏,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谁能用一些简单、概括的词语来表达一下这三种视觉角度的特征?
生30:俯视有广阔的视野,平视让人感到亲近,仰视感到敬畏。
生31:仰视给人高大的感觉。
生32:俯视是大气磅礴的,平视是平易近人的感觉,仰视是挺拔。
老师总结课件出示概括的词语(俯视:阔大、征服、自信、豪迈、气势磅礴…… 平视:亲近、平衡、和谐…… 仰视:高大、伟岸、崇高、敬仰、向上延伸……)

5探讨交流 分享创意
师:通过欣赏我们对于不同视觉角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我们要学以致用,老师给你几个主题请你谈一谈,如果你进行创作你会采用什么视觉角度。主题一:“校园运动会”,如果你是校园小记者要拍一些运动会的场景,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拍什么内容?
生33:我想用俯视的角度去拍赛跑,因为这样视野很广阔,可以拍到所有运动员,
因为赛跑时有先有后,这样可以表现出他们激烈竞争的场面。
生34:我想用仰视角度拍领奖台的冠军,使他看起来更高大神气。
……
师:主题二:“古诗配画”,请你给这两句古诗配画,你会采用什么视觉角度构图?
(课件出示诗句)
生35:采用仰视的角度表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可以表现出瀑布的高。
生36:采用俯视的角度表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因为既然是“九
曲黄河”就表示视野很宽广能看到很远。
……

6拓宽视野 延伸课堂
师:老师用不同的角度拍了几张图片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几张图片引导欣赏。(图10)
生猜测:订书机、指甲剪……
师:只有部分同学猜对了,是指甲剪。为什么这个熟悉的物品我们差点没认得出来?你们有没有在这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过它?
生齐:没有
师:虽然都是平视,但我们观察的方向不同一个正面一个侧面。再来看这张是什
么?(图11)
生齐:哈密瓜
师:它给你什么联想?
生37:像土地上的小苗。
师:我们是把它放在很近的角度来观察的,跟平时看到的就有点不同了。再看第三张。(图12)
生38:帽子、香蕉、豌豆……
师:这个角度来看它像什么?
生39:两艘船
师:正确答案是豌豆,有的同学猜对了。这是在豌豆正面拍的一个大特写,如果不是改变角度来观察,我们还没发现豌豆有这么美的一面呢。接下来给大家看的是一组黄山的图片。(图13)它们拍的是同一个地方吗?
学生有不同猜测,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课件同时展示这一组图片中的四张。
师:这四张照片拍的都是黄山一个著名的景点鲫鱼背。只是是在不同的角度拍的,有近点的远点的,高点的矮点的。这使我想到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希望在以后的观察和创作当中大家能够有意识的去改变视觉角度,用更多的角度来进行体验这样获得将会更多。


五、教学后记:
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经过对教材反复思考最终将本课定位为欣赏与表现并重的双主题教学。在教学中有几点感受:首先,对于双主题教学的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两个主题间的最佳契合点,使不同的主题服务于同一教学目标。如本课中“观察欣赏”这一教学主题,对不同视觉角度下圆柱体纸筒的观察,对前后两次创作作品的赏评,对各类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围绕“不同视角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达不同情感”这一目标而进行。“绘画表现”这一主题同样是通过绘画创作来强化学生对这一目标的认识。通过对物体认真细致地观察、对丰富视觉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改变固有的视觉思维习惯,感受改变视角带来的全新体验,体会视角对创作的作用。通过“利用不同视觉角度表现作品形式美感”的绘画创作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发展认识。
其次,两个主题的教学不应是分隔开来的,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本课的六个教学环节并没有清楚的分为“欣赏环节”或“表现环节”,而是欣赏时给予表现的空间(可以是动手也可以是谈创作感受),创作表现时给予赏析的引导。两个主题螺旋上升递进进而达成教学预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