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1-07-08 15:50: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逆反心理有危害
- 公告:
人教版初二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
主题一 也是一种爱教案
第二课时 逆反心理有危害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②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③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④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⑤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教学过程】:
1.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
2.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
3.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见附录)。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
4.出谋划策——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①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②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②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②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①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②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③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即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对大家所分析出的矛盾原因进行简单归类,对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学生选出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发解决方法可能很多,有些是积极的,避免了矛盾,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借鉴别人的可取之处;有些是消极的,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对此教师可采取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步步错下去,当引出最后一个破坏性的后果时,学生也就明白了问题所在。通过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道理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教学中的困惑和建议
1.第一课时的主题是“成长也会有烦恼”,由于烦恼是一种主观体验,人们对生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决定了某种烦恼的产生,其个体差异有时比较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借助各类活动,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能有深入的心理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共鸣。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运用生动的事例来加深理解,调整认知,促进行为转化。
2.学生的逆反心理未必都错,都的反抗不无道理。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中的好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家长无意造成的。家长的观念有时相对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这些都是导致学生逆反的因素。有调查表明,问题多的学生常常与家教误区相关,极端的问题中往往有家长教育不当的责任。鉴于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主要从学生方面找原因,所以教材为减轻负担,没有从与父母的互动中讲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是由双方构成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多或少会与家长的教育有关。但家长的问题我们是很难解决的。
3.如果班级中有特殊家庭(如单亲、离异等)的学生,我们需要呵护他们受伤的心,但又必须正视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回避矛盾只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觉得自己似乎解决了问题,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却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4.可能会有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无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授课过程中,如引导不当可能还会加深了他对父母的怨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活动时进行了解,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给予解释或给予鼓励。若有必要,在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和辅导。
5.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功能关注学生自我探索,引导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分享,并获得反馈,以了解“别人如何”,了解“大多数人如何”促进对自己的更深了解。
6.有些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教师不可将其上升为人品或道德、性格问题,这会引发这些学生更大的焦虑和压力。虽然,人品或道德、性格问题会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可能原因,但不宜在班级团体里挑明。对个别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的学生,老师可邀请其进行个别辅导。
7.要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体验的作用。正面经验即与父母积极交往沟通的最有效的办法。抓住这一点,是让学生体验家庭温暖、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策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因此,要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抓积极因素。防止学生站在与家长对立的立场上对付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