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诗四首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12-04 17:1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诗四首
  •   公告:

    

诗四首
教材分析】
《诗四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篇目都是描绘山水景物的经典古诗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本文共四首诗,本节课选择第一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行教学。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如实说来,平平淡淡,很少运用夸张手法和华丽词藻。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锄头、豆苗、青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会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诗意淡,却淡得有味”,这就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陶渊明不是纯客观地刻画景物,追求形似。他笔下的景物总是诗人的感情,那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那沾满衣衫的晶莹露珠,无不富有迷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韵味。这首诗和《桃花源记》一样,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些学习古诗的体会和经验,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但对于本文历史背景还不是很了解,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
②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通过描绘画面,使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③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通过背景的引入,让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
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教学理念】
①学会取舍 经典古诗的内涵异常丰富——对于诗句的赏析,各类资料铺天盖地,众说纷纭,各有特色。如果涉及到陶渊明的人格内涵和文学魅力,就是用上十节课也不一定能说得透彻。一节课怎能面面俱到,让学生“有一得”即可。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遵循“适切性原则”——选择最适合初中生学习、也是他们最需要学习的知识。所以,本课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画面的感知体悟情感,并最终将情景交融,并通过诵读体现。
②循序渐进 教师不急于范读课文,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也不急于让学生去体会关键词“愿无违”的意味,而是首先注重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引入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感悟主旨,以期水到渠成之效。
③以读促悟 以诵读带动其它教学环节,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通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以读促解、总结古诗自学步骤,层层推进,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争取当堂成诵。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及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感悟诗歌中传达的诗人对心灵自由、人格独立的追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贯穿字音、节奏、感情等层层推进的古诗词学习方法。
2、情景交融中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古诗鉴赏能力,理解作者诗作中的个人情感和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评价这样一位他非常崇拜的诗人,“文章不群”“独超众类”。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归园田居》。
二、诵读。
(三个环节:初读、再读和背诵;一个建议:在书上做好标记和批注。)
(一)初读。
1、读准字音
提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工具书读准字音,采取个别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重点关注多音字:荷、长的读音
2、读出节奏
提示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学习成果,读出节奏,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重点关注“带月荷锄归”“但使愿无违”的诗句节奏。
(二)再读。
1、这首诗八小句中,我们来看前六句,诗人过着怎样的田园生活?
示例:草盛豆苗稀,盛和稀形成对比,劳动成果少;
晨兴、带月,劳动时间长;
狭、长、沾衣,劳动艰辛……
盛、稀
归纳板书:耕作艰辛 晨兴、带月
狭、长、沾衣
2、这样的田园生活诗人觉得艰辛吗?引出对诗歌最后一句的品读:抓关键词:不足惜、愿
归纳板书:劳而不怨
我们再来回到前诗,看看,诗中还有其他表现诗人劳而不怨的地方吗?
示例:草盛豆苗稀、带月荷锄归。
3、探究“愿”的内涵。知人论世。导入陶渊明生平介绍,同时调动学生已有积累《桃花源记》,帮助学生加深对“愿”的领悟。
归纳板书:心灵自由,人格独立。
(三)背诵
1、在感悟作者情感基础上,熟读成诵。
2、教师范背(配乐)
三、拓展思考:
“他浑身都是静穆”——朱光潜
“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 ,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鲁迅
结合《归园田居》(其三)理解学习,比读《读山海经》(其十),体会陶渊明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四、教师小结。屏显古诗自学方法汇总。
五、作业布置:
按照课堂所学古诗学习方法,课下自学陶渊明《饮酒》。
(屏显:《饮酒》全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