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八年级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微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掌握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优美的意境。
4.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幻灯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同学们,提到苏轼,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他的一首词,是什么?(生:《水调歌头》)。《水》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词句,表达了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同样是在政治上失意后的习作《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作者是否也表达了某种情感?

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了解文章内容
(一)教师语: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看看大家有没有学习文言文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文言语感。(幻灯片展出没有标点没有段落的原文)(先请学生自渎,然后汇报,学生找问题,教师提示,四至五名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生文是没有句读没有分段的原文,生文的诵读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文言文语感。
(二)串讲课文:
1、第一段第一句字词句翻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1)户:出示户的小篆,出示门的小篆,“门当户对”户是什么意思?明确:门,那“月色入户”的“户”是什么意思?明确:门,你再找户当门讲的词语!明确:足不出户等。
(2)欣然: 然是什么意思?明确:形容词后缀,表示一种状态,译成:……的样子。那欣然是什么意思呢?答:高兴的样子。学过吗?明确:学过,欣欣然张开了眼。
请同学联系已学,再找然字词句!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安适的样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3)行 行:走。 走:跑。 步:行走。
学生译第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高高兴兴地起来散步。

2、第一段第二句字词句翻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1)念: 想念的念什么意思?明确:想。 文中同义:想到
(2)无与:没有和(我)
(3)为乐:游乐。 为:wéi 为什么? 因为做动词。
(4)者:的人。
(5)遂:于是,就。
学生译第二句:心想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第一段第三句字词句翻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1) 亦:也。
(2) 寝:睡。 学生造词:寝室。
(3) 相与:共同,一起。
学生译第三句:怀民也没睡,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学生齐读此段】
4、 第二段字词句翻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1)盖:学生查字典 明确;连词,表示推论原因,翻译为原来是。(学生读一读体会)
第二段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像一潭水似的清澈透明,似水的月光下,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学生齐读此段】

5、 第三段字词句翻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1)但 学生查字典 明确:只是 学生造句:但愿人长久。
(2)者 助词,表示强调语气。和前文出现的者(念无与为乐者)对比记忆。
(3)耳 学生查字典 明确:语气词,相当于:而以,罢了。
第三句翻译:何处没有月夜?何处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学生齐读此段】

三、精讲课文内容,品景悟情,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1.写作背景(教师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诬陷为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张怀民与苏轼同是满怀雄心和抱负,却都是既无权 又无事可干的闲散官员。

2. 苏轼所见之景
(1)给学生时间组织语言,描述此段描写月光的语句。要求:①忠于原文 ②适当想象。(两到三名同学回答)
《小石潭记》中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通过写鱼和鱼影来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比喻描写出月光的皎洁,对比归纳出此段内容运用了比喻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语:此段描写月色,但作者没有提到一个月字,可见作者的高妙之处。

(2)添一添,品意境。(学生小组讨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情景交融 意境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3.“闲人”的内涵,苏轼的心境。
闲人:1. 悠闲 2. 清闲
从原文中哪里能体会出作者的悠闲?(步于中庭)为什么不是行或走呢?
作者为什么有清闲之感?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谈一谈。(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
清闲中的悠闲体现出作者在贬谪失意情况下的闲情雅致,表达作者自我排遣,自我宽慰的旷达胸怀。(详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月光清澈透明→积水空明
第二段:描写 比喻
↘竹柏影→→→→藻荇交横

↗悠闲→自我派遣 自我宽慰
第三段:抒情 闲人
↘清闲→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许多前辈告诉我,语文课就是磨出来的,要想把一节普通课上成精品课,就要经过两次,甚至多次地反复推敲与琢磨。本学年我有幸参加了我校“语文课堂学习研究”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收获颇丰,特别是这次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探讨,使我在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初见端倪。
一磨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目标是成功的航向,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面对这篇仅有85字,却融记叙、写景、抒情于一体的文言文,李镗院长首先带领大家确定了“目标”问题,经过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掌握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
3.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优美的意境。
4.认真做好朗读和背诵训练,增强文言文语感。
5.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将教学重、难点定为教学目标第四点和第五点。

二磨磨“变易”理论。
第一轮课由我来讲,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我精心准备了教学设计,整节课上下来,基本贯穿了教学目标,也突出了重、难点,经过评课存在以下两个主问题:1.导入部分和辅助学生背诵部分处理不当,浪费了课堂时间,导致课文结尾感情部分没有处理完整。2.在处理重点文言词句、景色描写、作者感情方面没有体现“变易”理论。课文学习研究重点在“课堂”二字,抓住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学会“加减法”,将无关紧要环节或删除或删减,把握住主要环节,将主、次环节合理组合重构,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导入部分,目的是通过对学过的苏轼的作品以及苏轼的个人简介的回顾,来导入课文的学习,我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作业,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的要求范围太大,在处理过程中应该提出具体、明确、简洁、可操作的要求:请你提炼最值得积累的有关苏轼的资料,在一分钟之内汇报完毕。在处理帮助学生背诵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时间,具体方法以及提示点不错,建议更简洁,从时间,行为,环境,心情四个大点为中心扩散,而且此环节不必板书,可用多媒体展示。第二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到“变易”理论,何谓“变易”理论,我的理解变即易,易即变,可以互生互译,但为何要变,这才是关键之所在,有变化就有比较,在变化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其实就是辅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学会新知的过程,使学生既学会新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1.重点文言词句。例如:幻灯片打出:户:单扇的门,泛指门。教师给学生读一遍,学生读一遍,这样根本没有达到教会学生的目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帮助孩子学会的方法。对于这个字的处理可以将小篆的户和门作对比,单扇为户,双扇为门,然后再在现代汉语中找词语做巩固,如:门当户对,足不出户等,这样,经过变化和比较,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个文言词语,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知识。2.景色描写。这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欣赏本文的景物描写,体悟月色描写的形象、精练又富于想象。第二段的景色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个半句,从侧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皎洁明朗的月色,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那么,怎样通过“变易”理论使学生感悟其中的奥妙,辅助自身写作的提高呢?首先通过学生已学课文句子与本段内容相对比,《小石潭记》中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通过写鱼和鱼影来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比喻描写出月光的皎洁,对比归纳出此段内容运用了比喻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描绘景色的写作能力,教师提出在翻译基础上的扩写要求:①忠于原文 ②适当想象。3.作者情感抒发,探访心路历程。解决这个问题切不可就感情论感情,应该结合全文的记叙,写景部分,通过对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当时的政治遭遇分析,结合二人为何起身散步,“相与步于中庭”,抓住第三段“闲人”这个词语,再结合学生阅历尚浅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苏、张二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可将“闲人”具体解释成两种情感:悠闲、清闲,分别体现出作者自我排遣和宽慰,贬谪的悲凉和失意的落寞。

三磨磨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第一轮的评课,议课,以及之后的反思与琢磨,第二轮课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在文言重点词语积累部分,教师能通过“变易”理论,让学生学会、记住,例如:念就是想的意思,体现出“双音推断”的学习方法;还有在第二段景色描写的处理上,学生首先能够忠于原文内容翻译句子,其次能够根据侧面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段内容扩写,学生扩写的结果不错。对于本节课的难点:了解苏轼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还是没有处理完善,此部分的处理可以根据作者背景作适当资料拓展,找到苏轼与张怀民的共同点:都是满怀雄心和抱负,却又是既无权,又无事可干的官员,在这种人生境遇下,作者首先给读者传达一个信息:清闲,其次经过散步,月色描写,以及尾段的“闲人”一词,作者最终从贬谪的悲凉和失意的落寞中解脱出来,自我宽慰和排遣,体现出苏轼豪放、豁达的心境。

四磨磨培养学生大语文观
经过两轮课的反思与琢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拓展到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联系到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第三轮课李老师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堂活动,很好地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做了一个典范,还是以探访作者心路历程为难点,教师充分体现出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巧妙设置课堂活动:对于第二段写景文字,第一,添一添,品意境,情景交融,意境和心情相吻合,寥寥数字,妙笔生辉;第二,删一删,品修辞,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特别是调动起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孩子的学习热情,通过添减内容以及景色的扩写,学生能够把握住稳中的景,再稍做写作背景的点播,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清闲”的境遇下还能写出此种美景,可见作者的闲情逸致,自我排遣,自我宽慰的豁达胸怀。此部分教学环节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设置教学环节,依据在情景交融,激发学生兴趣,品景悟情,最终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经过三轮课的磨合,我充分领会了“好语文课是磨出来的”这句话,通过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变易”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大语文观四个方面,本节课已经基本体现语文课堂学习研究的理念,特别是“变易”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凡此种种,都是今后我在语文教学当中应该尤其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下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