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四年级语文

小岛失踪之谜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3-02 10:34: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小岛失踪之谜
  •   公告:

    

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课 题 小岛失踪之谜(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需要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应忽视。简单地说,“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汇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
二.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八单元的文章,这个单元属于科普类说明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就是要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本课从内容上来说,向读者介绍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小岛失踪的原因。从结构上来说,凸显出结构严谨,安排巧妙的特点。文章第一部分由外星人盗走小岛这个爆炸性消息开头,这样的开头肯定会引起四年级学生的读文兴趣,紧接着话锋一转,用“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过渡到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样写既使人感到信服,又引人入胜。最后文章表达上也很具特色,设问方式的运用,使文章联系更加紧密, “不是……而是”“不仅……而且”“多年周密研究,科学的回答”等使说明更加准确、简明和周密,语文特色更加凸显。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同时语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36人,其中大部分学生见过海星,但也仅局限于有五个腕足的海星。同时学生对于海里的岛屿能够消失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听说过,所以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初步感知海里的岛屿是什么,同时了解海星相关知识。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并且乐于与他人交流。所以这节课我准备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路引领学生揭开小岛消失之谜,激发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 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2 了解设问极其作用。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2 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设问极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 、 听写词语 初步感知小岛失踪的两种原因(4分钟)
1 听写词语
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小岛失踪之谜,下面考考大家本课的词语。
失踪 谜语 证据 直径 飞碟 罪魁祸首 口粮 咬断
2 读一读词语
3 谁能说一说自己读过哪本书或者哪篇文章是科普类的,写了什么?
4 在读文章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的小岛失踪之谜需要我们知道的是什么呢?
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二、寻找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1 提出疑问:课文中,小岛失踪的原因有哪几种说法?
外星人盗走小岛和星鱼吃咬
2 是谁提出了外星人盗走小岛之说?
“自称”你是怎么理解的?给你什么感受?
3 引出设问这个新知识。
舒尔茨提出外星人盗走小岛这个说法后,为了让人信服还给了解释,请找一找。
第一部分“那么,为什么外星人要盗走小岛呢?”舒尔茨认为,外星人要研究地球,他们肯定会收集我们的土样。”
师:前一句提出问题,后一句自己作出解答,这就是设问。
你们再读读1、2两个自然段,思考:这句话又什么作用?

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使读者带着疑问继续读。
舒尔茨的说法你信服吗?为什么?
三、 自学批画,理解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请在文中画出描写星鱼的句子,并说一说星鱼给你的感受。
第二部分重点研读三句话:
1 第一句: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像一只大圆盘。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毒刺。
•师:读了这段话你感觉到了什么?(大厉害)
•引导学生进行大小对比:学生可以伸长手臂,四年级学生手臂伸直相当于一米,体会巨大。
•引入课外资料:图片展示5足的,腕足数量对比,五足的星鱼我们可以放在手上,而有着16条腕足的大圆盘怎么能放呢?
•联系生活实际:腕足表面对比,五足的可以触摸,而这个不可触摸,有毒。
•把你感受到的、想象到的读出来。
第二句: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噬食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师:读了这段话你感觉到了什么?(能吃)
•句子对比: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它们都特别能吃。通过对比强调:一条:数量少,一昼夜:速度快吃的方法:噬食就是连咬带吃
吃的数量:2平方米相当于教室12块低砖的面积
•把你感受到的加入自己的联想再读这句。
第三句: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解释“群起而攻之”师:群指谁?攻之,攻谁?攻的结果呢?
•理解:瓦解消失 漂离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三句话(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读、可以表演读)
3 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体会大岛和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1) 小岛失踪,不是——而是——
(2) 小岛是——大的珊瑚岛是——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自己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用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运用对比想象等方法指导学生具体细致的阅读文本,体会说明特点,提高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最后再次阅读文本,进行说话练习,印证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使阅读教学回归文本)
四、 再读全文,揣摩表达方式 (12分钟)
(外星人盗走小岛以及星鱼吃掉小岛,这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联系的?引导学生处理第3自然段 )
1.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事情?哪样呢?这句话是接着哪句话来说的?这句话放在这起什么作用?)
2.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句话与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师讲解:前面一句话提出了问题,后一句话作出了回答,第三段也是设问句形式。思考: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为什么要安排第三段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连接上下文,过渡段更自然,衔接更紧密。)
3 作者既然知道星鱼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为什么还要写1、2两个自然段内容呢?(增强阅读兴趣)
4 回读全文,说说全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怎样分段?
(设计意图:科普类文章一是抓住知识要点——课文究竟讲了哪几点知识,即读懂内容;二是研究课文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教学任务。本课设问句是新出现的知识点,要给学生讲明确,同时连段成篇的方法在四年级要适时的给学生渗透,这样既学习了文本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又照顾到语文方面表达方式,使科普类文章的理趣情趣并重)
四 有感情地读全文。(2分钟)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对说明文的内容与表达的理解得到升华)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要求积累词语,有选择地写一写。
板书设计:
外星人 ×
30 小岛失踪之谜
星鱼 吃 咬
设问句 过渡段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
本课是一篇科普类小品文,文章结构清楚,叙述明白,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只要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播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繁琐的分析。所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本设计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为主体”,即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善学”,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
2 理脉悟味,注重表达方式的训练
说明文的脉络清晰,说明事物特征每每通过结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找出设问句,看与上下文的关系,理清和把握作者阐发事物特征的思路,领悟意味,帮助学生分段,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最后让学生回读全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同时又是研究课文写法,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