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1.习课题的更需要理清学习目标是什么? 很多老师一听到习课题,第一感觉就是找几个典型的例题给学生做做讲讲。其实不然,笔者在接到开课任务后,一直困惑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这堂课,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呢”?大家可能都会说,“这不是很简单嘛,就是两个定理的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呗。”可是,笔者总觉得这样子的目标有点“飘”,有点“泛”,总感觉针对性不够强。经过对教材习题、高考题、竞赛题的研究和磨课之后发现,这时的“应用”,更具体的表述应是“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的运用。”在肯定目标后,笔者又在思考“怎样带学生到那里去呢?”这是过程性目标,应该说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笔者在对试题进行解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如: 、 、 的几何意义常常是命题的背景,因此笔者确定过程性目标为“通过对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的探究,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的运用。”确实,经历多次磨课之后发觉,习课题上有无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影响课堂学习有效性最直接的因素。 2.“试题解构”是习题课教学的第一基石 众所周知,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先学好数学,只有教师自己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较高水平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的精神传达给学生。有效习题课的教学,同样必须建立在对试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优秀的试题往往具有典型性、思想性、背景性、引领性等特点,教师通过对优秀试题的解构(探源、分解、联系、变式等)研究能进一步了解命题意图和思想,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认识规律的学习方案,能使学生的跳出“题海”,把握知识本质与核心思想,有效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次的磨课经历,从一开始的所谓的“典型例题”到最后的“围绕‘边角关系’的几何意义设计变式”正是对试题解构研究的“豁然开朗”。 除以上两点外,还有“问题变式应追求‘蝴蝶效应’——微小的调整(保持思维的连续性)要能起头脑的风暴(追求思维的深刻性)”等启示都使自己对习题课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也让笔者认识到数学教学并非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必须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规律进行创造性的专业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