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序数对》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 2、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 2、 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 2、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及应用于实践的应用意识。 1、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难点:对有序数对中的有序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前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多媒体出示课本第42页图片,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学习。) 图片是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每个人根据图案的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然后随着指挥员的信号,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比如第10排第25列的同学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的同学举黄花,这样就组成了这么壮观的场景。然后导入新课: 这类似于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在数学中通常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们就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也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这一章,我们就将要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一)、活动1:学生游戏“找朋友”: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的好朋友在本班教室的位置,再试着想办法如何说出他的位置。 2、再让大家想像如何才能找到别班好朋友的座位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总结需用排数、列数两个数据按规定来表示才能确定。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师:像刚才的第3列第2排可以表示一个位置,我们说成(3,2),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六章第1节6 . 1. 1 数对。(板书: 6 . 1 . 1 数对) (二)活动2:比一比“看哪组最快”,引出今天所学的数对是“有序的数对”。 1、按照刚才所学的方法,试说说其它同学的位置如何表示 2、一组同学说出某个同学的数对位置,再请别的同学说出是哪个同学坐在这个位置上,比比谁又对又快。然后总结: 有序数对:把有顺序的两个数a和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记作:(a, b) 注意有序数对(4,2)与(2,4)的区别。 (三)活动3: 练一练(下发学案) 1、 如果用(1,3)表示第1列第3排,请用彩笔把以下位置的圆圈涂上颜色。 (1,6),(2,6),(3,5),(4,4),(5,2),(6,2),(7,4)] 2、书后练习 3、讲评练习 (四)活动4:议一议:请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 如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可以适当提示。如电影院的座位、象棋盘、围棋盘、课间操的队列、地理课上学的用经纬线表示一个点等,通过寻找实际背景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活动5:用有序数对写出几种从甲处到乙处的路线。 甲处表示2街与5巷的十字路口,乙处表示5街与2巷的十字路口,如果用(2,5)表示甲处的位置,那么“(2,5)→(3,5) →(4,5) →(5,5) →(5,4) →(5,3) →(5,2)”表示从甲处到乙处的一种路线,请您用有序数对写出几种从甲处到乙处的路线。 (六)活动6:想一想: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活动6:作业 1、做在书上的作业 2、做在作业本上的作业:任意选择两道题目做在作业本上,程度较差的以自己能看懂、能做出为标准;程度较好的要求一道是基本题,一道题是综合题。作业要求整洁、准确、美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而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找朋友”开始,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意料之中”的失败,很自然引入了新课“数对”,然后又通过让学生经历用数对寻找位置的过程并观察数对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今天所学习的“数对”是“有序数对”,加深学生对有序的理解,突破本节的难点。 “有序数对”是在学生的活动操作中产生的,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里,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路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原则。 通过新颖有趣的练习调动学生进一步参与活动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 在联系生活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课后小结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多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