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爷爷和小树》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教学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冬天到了,爷爷为小树绑上稻草御寒过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树为爷爷遮挡阳光,让爷爷能在树荫下度过炎热的夏天的故事。本文的语言口语化,以孩子的视觉、角度阐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和谐关系——爷爷“爱”小树,小树“回报”爷爷。
本课安排2课时,曲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根据1年级学习的重点,曲老师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字、练习朗读。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比较好动的特点,因此曲老师重视在游戏中识字认字,我想只有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这节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以识字教学为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因此曲老师一开始就以课题中的“爷”字的识记是利用简笔画来展开教学,识字过程中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让学生在观察字形、观看图片中初步了解识记方法。
在检查生字词时,运用了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看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为了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曲老师设计了认字小能手比赛,拼音和字找朋友等。
文中,第一段是总起句,交代“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比描写,从冬天爷爷给小树穿衣,到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这两个方面叙述人和树之间的亲密关系。两段的结构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样,教学时,曲老师用重点阅读其中一段,引导自悟另一段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仔细看图说话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训练,再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使学生在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上,能读出恰当的节奏与重音,然后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中,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我觉得对于第二段的理解与朗读指导,时间是充裕的,学生能在课内从读不通顺到读出感情来,足见读的指导是到位的。在教学第3段的时候,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内容,并能将朗读的方法迁移运用于第3段,费时少而收效大
二、以儿童化的语言教学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唱歌、跳舞、玩游戏为主要校园活动的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有很多地方还不能适应,需要老师也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细声软语地来跟他们交流,教他们学习。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曲老师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调动学生根据图片插图张开合理的想象,既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以培养习惯为重要任务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另外还要教会方法。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和老师都事半功倍,因此在课堂上曲老师特别注意学生的各种习惯。如,用语言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小手放放平”、“小书本竖起来”、“腰挺直,脚踏实”等等的课堂常规用语。小朋友们一听到这类的话语马上就坐端正了,上课的精气神也就出来了,听课能力自然就会加强了。
虽然上课之前进行了一次试教,也曾在脑海中预想了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课堂是生成的,在实际处理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许多顾此失彼的情况。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一、关注细节,重视发音
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难读音,在本课中,主要是区分前后鼻音和边音。对于学生发音把握不准的地方,应该停下来进行典型指导,突破难点。
二、自主学习,相机指导
在识记字形的时候,由于课前备课不充分,曲老师没有具体的教授学生三个偏旁“穴字头、提手旁、人字头”。而且只单纯地教学生了解了两种识字方法,其实可以尝试让生调动平时的经验来说,如“我会记哪个字?我用什么方法记的?”这样不但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突出语言训练的特点。
三、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
一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老师不但要认真斟酌自己的课堂语言,同时也要给学生好的说话指导,清楚在什么环节说什么样的话才合适。如在评价时可以说“我给她(他)的意见是这样”、分享时说“我是这样想的……”
四,内容设计过多
这节课我安排了导入、初读感知、学习课文、课堂练习这样四个环节。这对初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偏多的,所以在上课时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有些内容就无法深入开展。本想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和语段结合在一起学习,但因为赶进度,没有落实,反而影响学生读课文的效果,不如把生字在学习课文之前单独列出来教学,有助于课文朗读。 “教学在借鉴中进步,学生在模仿中成长。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上课的人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需要其他老师或学生的提醒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取得进步。所以,这次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只是短短的40分钟,但是通过年级组的集备,通过这节课,我再一次明白了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才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看、多思、让自己更快成长。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