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和科技如此强悍的今天,我们往往需要马不停蹄、脚踏实地,但有时也要停下来,抬头仰望一下星空,审视一下我们的思想灵魂和文化积淀。所以我特意选择了教学难度比较大的抽象的思想文化史,主要是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历史的时空限制,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自然的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文化情感,新时期下重铸国魂。
我的展示课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重点则是教学流程的展示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继往开来,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桥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转型。
而我们的学生则是热情奔放,情感丰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特别自主设计了体验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现就把本课的具体教学流程展示一下。
首先是课前的一个候课和导入环节(停顿 展示多媒体)
上课场景:
教师: “ 上课、同学们好、(停顿)
“这么多年,同学们对刚才我们师生间的这种彼此问候的场景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吧!那么大家想知道大约在100多年前像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堂上,师生之间又是怎样打招呼的吗?
哦,想知道啊!那么请看大屏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里我以当前师生上课时的问候语顺势导入20世纪初中国旧式学堂上师生间的问候礼节,古今历史场景的自然递进,不知不觉中就吸引了学生对本课题的关注,然后又以一段激情的配乐朗诵的形式把师生共同带进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教学主体内容的过渡:让我们带着历史的回声,翻开教材,回望历史,正视历史,来真实地触摸当时国人敏感而又脆弱的灵魂。
这里多媒体展示了大量当时相关的人物、图片、史料,学生很直观形象的了解这段历史
教师:当时国人的思想是愚昧的、落后的、混乱的,那么怎样才能刷新国民观念,除旧布新铸国魂呢?要想了解这一问题,得首先向大家隆重地推出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
这里我采用了自制的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油画中的众多新文化干将一一走出画中,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感觉既新奇,又期待,甚至都发出了唏嘘之声,受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实现的。
在介绍“骨头最硬文”豪大师鲁迅时,由于学生对鲁迅及他的作品都是非常的熟悉,很多人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笔下被封建礼教吃掉的人物如祥林嫂、孔乙己等
但由于时代的久远,90后的同学们现在已很难直观的去感受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了,所以我特别节选了影片《祝福》中的一些片段,请大家欣赏,并注意影片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多媒体展示整理后的《祝福》影片,影片的画面最终定格在祥林嫂死于冰天雪地的冬天,凄凉的场景,哀婉的音乐让我们不禁为之动容。那么究竟是什么杀死了祥林嫂呢?真实的触觉刺激让学生触动非常大,甚至有的学生都流泪啦,进而发出了他们自己的肺腑之言,大大加深了对封建礼教的理性认知。
当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新文化运动中的这些新思想、新道德怎样才能较快地传播开去,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呢? (对,通过报刊,提出新文学,反对就文学,进行文学革命)
那么什么是新旧文学,它们又有哪些基本特点?我们还是通过下面一组材料来感受一下吧!
首先是选自古文中的两个名篇《伐檀》和《上邪》
请同学们试着朗读一下好不好?
(读的不够畅,甚至有些字还不认识吧,没关系的)
由此可见,以文言文为代表的旧文学有什么特点呢?
同学们顺理成章地自己总结:晦涩难懂、难于辨认、易歧异,不利新思想的传播
那么新文学呢?
新文学的首倡者也是我们安徽人胡适,留美大才子,一生获三十多个博士学位,号称中国自由主义之父,应该是当时很多青年人崇拜的偶像。
这是他用白话文创作的第一首小诗《蝴蝶》,听,同学们自己就不自觉地就跟着诵读起来了。还有就是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兰花草》
听完后,不知能否换回大家久违的一丝童真呢!还有刘半农首创的女子旁的她;鲁迅的《两棵树》:我家屋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由此可见,新文学(对)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更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如何感受新旧文学的差异及提倡新文学的必要性,借助多媒体的配乐诵读、倾听,是最好的真实体验了,教师不需过多介绍,稍加引导,学生就会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对传统文化即中西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最终为我所用。
然而时过境迁,我们今天如何来正确看待文言文和传统文化呢?请大家自由论述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真实的课堂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结:(配乐)然而历史已落下帷幕,而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当今,当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认为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我们的民族就能驻守自强这一根本。
作为当代青年,应大力弘扬新文化运动先哲勇士们那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努力奋斗。
然而时至今日,当触摸我们的精神世界时,我们是否每个人都实现了真正自我之解放?具备独立之人格?我们是否拥有一大批渴望文化并对文化存有敬畏之心的广大民众呢?
激情的诵读加熟悉优美感人的音乐,最终把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集中推向了一个高潮。
今天的新课就到此为止。
由于本节课内容多、抽象,资料丰富,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也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春意盎然,充满青春的活力,但要善于大胆取舍。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大胆地把教材内容整合为:回望历史—正视历史—解读历史—展望历史—新发展五大篇章,以类似展厅的形式完整地展示了新文化运动这一时代之旋律,思想启蒙之赞歌。
课后证明:思想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持久的,学生在课后还主动登陆我们合肥市创办的历史家园网站及网站的qq群(本人也是主创人员之一),参与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讨论,甚至有的学生还能结合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如传统道德沦丧、家庭观念淡漠、社会贞操意识在淡化等现象来反思,观点都是非常精彩深刻的。
不管怎样,历史都是今天的昨天,而信息技术则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