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走进金色大厅》的反思
《走进金色大厅》为第四单元的《音乐与社会》中的第一节“音乐的传播与交融”中的第二个主题。主要通过中国民乐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在这个公认的权威的大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民乐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在传播和交流中与世界其他各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融合与发展,进而证明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即使跨越了国度、语言甚至时代,人们还是可以通过音乐来加强彼此的认识和理解。音乐成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形式。
在设计《走进金色大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以“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为思路,进行课件制作、教案编写。
教材中的《娱乐升平》(广东音乐);《花好月圆》(民族管弦乐);《大胡笳》(琴、埙、箫三重奏)是浩瀚的中国民乐优秀代表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课堂中借助这三个作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本着以人为本,运用以突出学生主体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感受中国民乐表现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顺应一个规律:物极必反。为了提倡学习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独立的思考,本节课最主要的重点,也是设计的亮点就在于认识并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走进“金色大厅”的意义和作用。在金色大厅的背后,并不是总是鲜花和掌声,2003年2月在人民网有一篇文章: “人民观察:民乐频繁走进“金色大厅”的尴尬”, ——赠票使中国民乐“掉价”、勿盲目理解“金色大厅”、掌声不代表“巨大成功”。请学生反思,请写一篇自己对此现象的认识或者感受,以此扣紧本课主题,深化教学的目标,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不足的是在短短15分钟的片段教学中,不能够较完整地体现本课设计的思路,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围绕三首民乐作品的讲解分析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出现本末倒置的遗憾,未能突出设计的亮点。
相关阅读推荐:
›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的传播与交融 走进金色大厅教学反思
›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与时代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说课稿
›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 音乐与社会 大众音乐 爵士音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