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历史说课稿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正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Tags: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字号:T|T
本站微信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课程标准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京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防外交”中的第一课。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构想及港澳回归祖国、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熟识,政治、地理等课程的学习也涉及到有关的内容。但大多学生对这些史实没有更多的思考和深刻体会。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学科学习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相应的历史问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政策性非常强,对初中学生而言,较难于理解,教师如何运用适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义,列举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同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的图、文资料及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进一步提高从文献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阐释“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运用图片和文献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探究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增强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等图、文资料及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进一步掌握从文献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阐释“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伟大意义,进一步掌握运用图片和文献资料说明问题的方法;
通过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探究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学会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意义,树立民族平等、共同进步的民族观;
通过学习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这即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大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探究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认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体炎黄子孙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从而进一步强化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构想及港澳回归祖国、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难点:如何运用适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
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化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比较学习法、图表理解法、多学科联系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国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对比版图形状的差异,导入新课。
中华民国的版图像一片桑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雄鸡脊背上150多万领土——外蒙古是如何分离出去的呢?
外蒙古的主要居民是蒙古族。19世纪的80年代,沙俄开始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在外蒙古扩张势力,把外蒙视为它的势力范围。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瓦解,在沙皇俄国的策动下,外蒙古宣布独立。但是此独立未被当时的清朝政府和后继的中华民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自成立后一直处于内外交困的处境中,无力处理外蒙古问题,外蒙古实际为沙俄及后继的苏俄、苏联所控制。二战末,苏联以允许外蒙古独立为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压迫当时的国民政府同意外蒙古独立。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国民政府最终于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外蒙古最终从中国版图中分离出去,独立。
出示一组反映1959年西藏叛乱、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的图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观察、阅读,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民族问题,从古到今一直是困扰许多国家的头痛的问题之一。世界上“单一民族国家”很少,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在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群体性、震荡性、国际性。人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充满民族矛盾、民族斗争、民族冲突、民族仇杀的历史。直到目前,大民族欺压、掠夺小民族,小民族闹分裂、闹独立,各民族间相互残杀,仍是许多国家和许多地区面临的棘手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长期和谐相处、边疆地区安定祥和,这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新中国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的呢?
【问题探究】
问题一: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出示国家关于民族平等的法律规定及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总代表总数的比例图表,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观察、阅读,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平等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保证)
国家关于民族平等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规定:
(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民族平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平等地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鉴于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汉族相比有一定差距,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2)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古今中外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导致政权灭亡、国家分裂的事例举不胜举。中国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最终导致民族大起义,西晋政权被少数民族所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苏东剧变中,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分裂,民族问题是它们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由于民族问题处理的得当,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事例也很多。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期间采取的宽容的民族政策,是唐代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由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力蒸蒸日上。
3.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出示“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兵团农十四师示范项目启动仪式”、“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等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表说明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图表的分析、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从文献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1)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现。
(2)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例如实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等等。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西部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为什么各民族能够长期和谐相处?为什么边疆地区能够安定祥和?这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十分不开的。
反观我们邻国巴基斯坦:“在2008年3月以后的18个月中,巴基斯坦发生大的恐怖袭击事件121起,造成1896人死亡。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每起致死16人,每月约有105人死于恐怖袭击。”(2009年12月6日巴基斯坦《战斗报》)巴国内的恐怖袭击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巴国内的恐怖分子主要来自部族地区。在一些部族地区,家长把孩子送到宗教学校,仅仅是因为那里能给他们提供食物。
问题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出示《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自此确立“用‘民族区域自治’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之后中国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1997年,党在“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并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自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政策到制度的转变,为其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以下权力: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人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举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目前,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同时,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也合理配备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同样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除享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外,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还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了637件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对有关法律的变通或补充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对国家颁布的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多项法律作出变通和补充规定。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然资源,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在国家计划或规划的指导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条件,自主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或目标,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依照法律的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招生办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产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方面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问题三:为什么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第一,从历史传统来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第二,从民族关系来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第三,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中国各族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民族团结,开辟了一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
问题四: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1.香港(包括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们是在近代被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强权和武力胁迫方式,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和租借去的。新界的租期为99年,始于1898年8月1日,止于199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一直反对这三个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后的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2.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3月,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葡里斯本条约》,并塞进“葡国永久管理澳门”的字样。同年12月,《中葡北京条约》的签订,更使葡萄牙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合法化。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时对澳门问题达成协议,确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
3.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时,祖国大陆人民就已开始和台湾往来。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事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后,美国在公开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的同时,“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武装侵占台湾。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延迟。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的长期对峙。
问题五:中国政府解决港、澳、台问题基本方针是什么?
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国两制”是将台湾、香港、澳门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和台湾与大陆统一后都将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第二,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互惠互利。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国的主体,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并代表统一后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台湾、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非主体部分,港、澳、台人口少,面积小,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第三,“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下所设立的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3.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4.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阐释“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图片和文献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前提条件——国力强大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问题六: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有哪些有利因素?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有利因素:
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国际法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献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
5.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6.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7.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二、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②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三、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1.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邓小平还说: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小 结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繁荣发展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和澳门变成现实,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我们祝愿香港和澳门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相信在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相关阅读推荐:

人教版初二下册中国历史 民族团结说课稿

三年级品德评课稿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了解各民族的美味佳肴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说课稿

民族团结《中华大家庭》说课稿 达斡尔族、羌族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