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历史教学论文:谈情说课,以情动人

本站微信

谈情说课,以情动人历史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们对历史及历史教学的偏见入手,提出了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一个“情”字,随后沿着历史课堂的情感纽带,围绕如何点燃情感的火花、如何为情感推波助澜,以及最终如何达到以情动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我们“历史最精彩的是人,最动人的是情”,只有情真意切、才能以情动人。
【关键词】情感;情感纽带;以情动人
【正文】
有人说,历史,不就在历史书上么?
我说,历史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那些文字。
有人说,历史教学,不就是想办法让学生把历史书背下来么?
我说,历史教学是有方法的传承历史。
传承——顾名思义,其汉语的意思是更替、继承、传递、接续。这应该是一个情感自然发生、发展,最终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阵地——历史课堂,就应该是情感自然生成的课堂,也应该是情感尽情流淌的课堂,还应该是情感升华动人的课堂。可见,历史课堂里“情感纽带”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我们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尝试着去改变早已僵化的教学方式,探寻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失为走出教学困境的一种尝试。
一、点燃情感的火花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同样很适用。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能够用微观史学的视角,以小见大,则可以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便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而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成败与学生的参与度密不可分,如果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堂里,情感也就自然生成了。同时,以小见大的“微观史学”也可以更加具体地促使教师去挖掘教材的深度,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这与“微观史学”的含义,“多指对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组织或制度等等所做考证、排比、叙述性的历史研究”①正好是相得益彰的。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个案例,在设计《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的时候,他颠覆了传统的工业革命分析原因、讲诉经过、得出结论的老三段讲法,选择英国一个城市曼彻斯特的视角,从曼彻斯特的崛起之路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程。整个思路设计上采用明、暗两条线,从表面上看,整体思路分为城市之兴、城市之光、城市之变、城市之魂四个板块,都是围绕曼彻斯特这一座城市的崛起来讲述,同时在每个板块都以曼彻斯特的“小”见工业革命的“大”,两者巧妙地融为了一体,使学生在新奇地探寻曼彻斯特的崛起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对工业革命的整个流程的学习,前后可谓浑然一体。
当然,这样新奇而又独特的视角的确让人很是震撼,但震撼之后,冷静下来思考这堂课背后教师付出了多少。我们都知道,这堂课在教学参考上甚至都没怎么提及曼彻斯特,而教师却把这座城市的变化讲得宛如自己家乡变化般细致与自然,这必然需要老师强大宽广的专业知识及高超的课题驾驭能力。同时,也让我思考:在平时的课堂即使做不到如此精妙,但是在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领时,不再强硬地灌输,而是从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入手,通过历史里的小细节去启发学生自然地产生情感,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二、为情感推波助澜
“历史是一条长河,而历史教材一般是采用浓缩中外通史的方式,所以历史课堂就是带领学生追逐历史时光的一叶小舟,它呈现给学生们的是历史波光闪耀处的那些浪花。”②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里串联起这些“波光闪耀”的朵朵“浪花”呢?唯有课堂中师生之间所流淌的一脉相承的情感。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里,我们要善于“别有用心”,让学生的情感在追逐那朵朵“浪花”中尽情地流淌。
关于讲述《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太多的老师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有的开门见山讲战争,也有的用林肯的一生作串联,但课堂里基本都出现讲授过深或过浅的问题。然而,何为深?何为浅?我认为,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气呵成地顺利完成情感的过渡,便是最为适宜的。而老师需要做的,只是为学生的情感推波助澜。例如,对于此课的教学设计,也有老师高屋建瓴地从“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入手,首先安排学生演绎一段简短的课堂短剧来呈现矛盾,学生稚气未脱但活色生香的演绎必然掀起课堂的第一波浪花;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这一环节可以使用学案导学的方式,不断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学习与思考,让学生不知不觉突破学习难点,当学习过程不断受到激励,带来的结果便是情绪的持续高涨与情感的渐渐认同;在此基础之上,再组织学生一起来认识“一位永不退缩的伟人”,最终接受“一种亘古不变的信念”,学生不但不会抵触,也不会觉得生硬,反而会自发扩散早已高涨的情感,与老师产生共鸣。此时,教学的三维目标,自然也就完成。
诚然,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当然也是历史教师们苦苦追寻的。它的魅力在于,既能“飘起来”,又能“沉下去”。简而言之,既完成了历史新课程改革中“一个灵魂”、“一条脉络”的新意,又能扎扎实实地完成学生基础知识的过手,真正让人感觉到学生是在情感的引领下畅快地学习着。
三、情真才能动人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的一句名言:“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③所以,我认为一节能够感动人的历史课需要并且必须要包含教师的“情”。而历史教师就最应该是性情中人。
“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是充溢于胸的。课堂里要是没有了“情”,学生将会是一潭死水,更别说什么心灵的悸动和灵魂的碰撞。在课堂里,“情”是教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来创造活动的驱动力;在历史课堂里,“情”是用最绚丽动人的色彩为早已流逝了的历史画面进行“着色”。我觉得,我们的历史课堂想要追求“精致且博大”的情境,那么教师只有情真意切地去体验和感悟,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深潭里的活水,才会泛起阵阵涟漪,最终才能带来精神的认同和学习的感悟。个人很是赞同这样一句话,历史老师要感动自己的学生,首先应该感动自己。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A老师神情冷漠地讲述历史与B老师活色生香地演绎历史,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又如我们都曾讲过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这是中国近代史倒数第四课,一般靠近期末的课文都会因为时间关系而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处理。但也有这样的课堂设计:从课文主角张謇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立意为“时代与担当”,由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过张謇波澜起伏的一生——高中状元、弃官从商、事业巅峰、状元故去、余泽流芳。教师用醇美、真挚的语言不断地去触动学生们的心弦,描摹出一幅又一幅的历史画卷,瞬间放大了张謇这一人物形象,在感动之情充斥了整个课堂之后,向学生发出叩问“何谓成功?”“和平年代,何以报国?”,将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这样,既完成了对学生情感的引领,又不断启迪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沉醉于其中而又升华于其上。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张謇这个人,感触最多的却是授课教师自身被张謇感动的这份真挚的“情”。也正是教师的这份情真意切,才能在课堂里娓娓道来,才能把自己的感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并且这其间没有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丝做作。
借鉴同行的一句话,“历史最精彩的是人,最动人的是情”。的确,历史原本有自己精彩的魅力,而我们历史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充当历史的复制者、翻译者,我们应该去用心、用情、用理去传承历史。而我们在历史传承时,如果能够在自己的课堂里真正扣住这份“情真意切”,又何愁历史不“动人”呢?
【参考文献】
①周光礼;《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之《大学变革与转型:新的思路与新的分析》
②王松光;《山东教育》2010年第35期之《初中历史课堂精讲艺术之我见》
③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相关阅读推荐:

北京版八年级历史教学比武说课稿 美国内战说课

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学比武获奖说课稿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历史教学论文:洗课,实现历史课堂“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微课论文 浅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探究论文

中职历史教学论文:初探“翻转课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教学论文:谈情说课,以情动人

历史教学故事 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