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大智慧
主题: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背景:
(一)学情分析“我和我的六个可爱的小朋友”
在教学大楼的四楼,曾经有一个特别小而温馨的教室,围成一圈的课桌,到处可见的卡通装饰品,储物柜上整齐地排列着各式书籍,讲台上鱼缸里色彩缤纷的金鱼和刚从冬眠中苏醒的小乌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过往的人都会带着疑问得向里面张望一下,这就是上海第一个“海归”子女定点班,而我就是这个小小六人集体的“家长”。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集体。由于父母工作或学习的关系,他们的成长经历较同龄的孩子更为复杂,中文对他们而言更像是外语。六个孩子的汉语使用能力却有着3个层次,差异十分明显,这是我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丰富的生活体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开明宽松的家庭氛围使他们的性格更为鲜明单纯,让他们更早地学会了比较与选择,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在他们的简单透明语言中,较少看到功利和刻板,更多了一份童真和稚趣。
在教改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小小班化的优势,我采用“家庭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师生之间明显的界限,老师和孩子们的桌椅相同并围成一圈;按照他们的语文程度交叉搭配分组,交流讨论;无须起立,只要举手即可发表见解;尽可能听取他们每个人的意见后,教师再给予适当地提点;教学中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让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共鸣,力求把语文教学与孩子的成长结合在一起。
(二)教材分析 一堂关于“落下”还是“不落下”的阅读课
学校针对“海归班”学生阅读量比较少的特点,特别增加了每周一次的阅读讨论课。教学材料一般比较短小,涉猎面比较广,成语、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甚至漫画,目标是让孩子们产生阅读兴趣,在质疑、讨论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感悟与分析的能力。
这节课的阅读材料是王淑芬的《花儿们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名为《孤独的落地生根》的散文,引起了孩子们激烈的争论。
材料原文: 《孤独的落地生根》
每一棵落地生根都有项了不起的本领。
小小的一片落地生根叶子,会从叶缘中冒出细细的芽,只要找得到土地,细芽们便又可以住进土里,长成另一棵快乐的小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一个子孙众多的大家庭。
每当落地生根妈妈看着她那一大堆的孩子们、孙子们、子孙们、曾曾孙们,便有说不出的满足。看哪!远远望去,遍地是矮矮密密、紧紧拥抱土地的落地生根们。
只有一棵落地生根是妈妈心头的一阵痛。
唉!他从小就是不像其他兄弟姐妹们低着头,偏要高高挺立。不低头去寻找土地,哪能生存下去呢?
他一直站着,头往上仰,也不管哥哥拉他的脚提醒他:“下来吧!快趴下来找个新家,繁衍你的后代。”
他终于孤独地站着,过完他的一生。
主体(教学片断)
照例朗读完后,我就把讨论权交给了孩子们,就有了下面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
师:为什么那棵落地生根不愿意落到地上?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骄傲,不听别人的劝告。(评:能敏锐地发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想与众不同,想要表现自己。
生:他不踏实,不认真学习,不打好基础知识。
生:他很倔强,和家里人不团结,有点那种反叛的味道。(评:叛逆意识已经开始萌发)
生:对,是叛逆,我妈妈说我也有这样的情况。
……
生:可是我觉得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生:有什么原因啊?
生:我觉得好像他站得高高地,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评:和该生的性格特点十分符合,他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孩子,理想是哈佛大学啊!)
师:像一句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好像也有道理。(评:能接受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生:可是我觉得所有的落地生根不是都应该落到地上吗?(评:对命运、责任的初步理解)
生:站高了他能看到什么东西?
生:蓝天、白云、飞机?
生:小鸟。
生:还有宇宙。
生:哪有可能看到那么远。
生:这些落到地上就看不到了吗?他站在上面,真得能看到那么多吗?
…… (评:能考虑事物的两面性,思考并表示疑问)
师: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可以看到与他自己的生活不一样的世界,不是吗?
生:可以看到房子、大楼,是不是有金贸大厦?(笑)
生: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班级呢。(笑)(评:很能联想,结合生活,很可爱)
……
生:但是那样一直站着,不落下来,不是会死的吗?
生:对,文章里说“不低头去寻找土地,哪能生存下去呢?”。
生:而且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又没有朋友。
生:他是不是有点没良心,忘记爸爸妈妈的抚养。
生:好像很悲惨,孤独地站着,过完一生。(评:这些孩子十分注重亲情,也不愿意孤独,愿意与人交流,这是工作协作性的必备调节。)
……
师:你们觉得这棵落地生根这样做值得吗?放弃家庭,放弃朋友,甚至放弃生存?如果你是一棵落地生根你会怎么选择?(评: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
择。)
生:我觉得不值得,我觉得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很重要,我还有两个弟弟和小猫。
生:我会选择落下来,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
生:我希望能活得长一点。
生:我觉得落下来好像是必须的,课文上说“找个新家,繁衍后代。”
(评:对于家庭的责任感。)
师:对啊,不让就没有小落地生根了。(笑)
生:我坚决不愿意落到地上,我一定要站在最高的地方。
生:为什么?那样不是很孤独。而且会很早死掉。
生:我不管,反正就是要站在上面,我希望能看得更远些。(评:很执着的孩子啊!)
……
生:老师,你会怎么选择?(评:他们很期待肯定和支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
师:(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先看看世界,然后在落下来和家人团聚,并繁衍后代。
生:啊……老师太狡猾了,这样不可以,一定要选择一个。(评:虽然逻辑很合理也很中庸,但孩子不喜欢复杂的成人逻辑,他们是单纯而执着的。)
生:对啊,不可以两个都选。
师:(很为难)那我选择落到地上做一个快乐不孤独的落地生根。
生:可是我还是要站着,一定不落下啦……
案例反思生活的选择从十二三岁开始
这节课在他们吵吵嚷嚷中过去了,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下课后我把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告诉给小朋友,“却只有他曾和白云握过手,和知更鸟谈过笑。”说不落下来的孩子很高兴,虽然不能明白地向别人解释他的理由,但至少觉得作者是支持他的;而反对派们却依旧不服,一定让我说出孰是孰非来。我笑笑说,其实你们自己的选择就是答案。
其实生活的真理又怎能用简单的是或非来衡量。我原来设计的教学预期目标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不要简单地判断事物的对与错。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小孩子的大智慧,讨论外延远远地超出了我预设的目标。他们在这棵落地生根身上,看到了亲情、朋友、繁衍、责任,甚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孩子们单纯透明的内心,已经开始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总以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只是孩子,还停留在糖果般甜蜜的童话世界里,这一刻却突然发现他们早已开始进入成人的世界,有了自己朴实而执着的逻辑,有了自己稚嫩而独立的判断。对于外部世界的种种,他们不再简单地模仿成人的论点,生活的选择已经从十二三岁开始了。
这堂没有结论的课所传达的信息,让我更能深切体味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学应打破机械化剖析文本的模式,而把它作为走进生活,走进孩子心灵的介质。语文课堂应该是心灵交流的地方,是高尚情操缘起的地方,简单地灌输是不可能引起彼此地共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否定,故而须打破师与生之间鲜明的界限,有时甚至需要蹲下身子去静静地聆听,这是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的观念。
我为我的小朋友们的大智慧感到骄傲,无论是选择落下的团聚,还是孤独地眺望,那份细腻与魄力都是令人感动,这也就是童心的珍贵吧。反思成人世界里却有着太多的模棱两可,并用各种理由来原谅自己的模糊,所以孩子们用“狡猾”来评价我,在这点上我是不如他们的。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不仅仅使孩子们在试卷上写下“善良”、“坚强”、“勇敢”、“执着”的字样,更希望他们能在心灵深处种下这样的种子,在生活的选择中迈出自己坚实的脚步。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