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转高年级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衔接与转变初探
现阶段的小学一般划分为六个年级,分别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在这等分六年里面,我们又会很自然地笼统将其分成三大基本等级——低年级(1-2年级)、中年级(3-4年级)、高年级(5-6年级)。
小学语文教学在低年级、中年级内的教学要求上差别尚不算太大,教学方法也比较类似。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到高年级阶段,学习难度逐渐地加大,学习上遇挫的次数亦将随之增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便容易逐渐消减,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从而使他们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后,语文成绩有较大的起伏。
其实,小学生们由低、中年级阶段升上高年级阶段,由于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也随然增强,他们的思想以及思维准会比此前显得更加的成熟一些。就语文学科而言,倘若我们语文老师还是按照一贯的教法做法去施行,那样很容易错过了进一步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大好时机,这样做实际上并不因时制宜,毕竟到了高年级阶段,我们得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日子,特别是转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做打算。换而言之,小学中年级过渡到高年级的阶段转换与衔接下的语文教育显得尤其的重要!
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这种语文教学存在的状况,积极探索适合小学中年级过渡到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新点子和新路子,让学生能够从小学的低年级学习阶段顺利地过渡到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总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综合质量。我在小学年级段语文教学衔接中,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出发,在教学方法上尝试做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从语文学习的最基础方面着手,在书写和积累中提高能力,在阅读和欣赏中积淀语感。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字、词、句、篇的基础教育教学。特别是字词方面,它们是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深入学习的关键。因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有此认识,我打算从如下两方面作出努力:
1.将字词强化训练一贯化,奠定语文学习的基本要领。
(1)重视写字教学。写好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般而言,到小学的中级阶段,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把字写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字写得潦草难以辨认,这主要是态度问题;不过,即使能写好字的学生,也存在着书写不规范,笔顺颠倒的现象。因而,即便是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仍然应该加大写字教学的力度。我认为每节语文课腾出五到十分钟时间安排学生写字,让学生临摹和仿写字帖,老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再者,练字的过程本身就是训练提高学习注意力集中的过程,附带也增加了识字量,可谓一箭三雕。
(2)提点学生注意词语的广泛积累。在学生拿到语文课本时,就要求学生参见目录并通读全册课文,同时不忘提笔圈点勾画,然后把它摘抄到读书摘抄本里去,到空余时间或者临睡觉前拿出来诵读记忆。随后,还要让学生加以归纳整理,形成一定的归纳整理能力。因为归纳整理的能力是成果(成绩)的形成与获得的能力。最后,就是知识及能力的迁移了,即让学生把这一工作扩展到阅读课外书籍去,丰富他们的词汇和灵活他们的语言。
2.以阅读教学作为强化点,积淀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古语常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了,读正确了,读流利了;再讲一讲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考量某一课文“读”得够不够,关键是看读书的人是否真正读得流利、读出真情实感了,否则是算不上真正理解、真正读懂了课文。在语文的篇章背诵问题上,我历来不主张学生在没有熟读(或说流利通畅)课文的基础之上就进行尝试背诵,因为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还利于滋长盲目追求尽快完成背诵任务的不良心祟,这明显不利于语文学习可持续发展。
欲速则不达。一切的背诵都应该建立在流畅熟读的基础上。到这个点上了,再要求背诵,往往水到渠成。往后再适时安排一些迁移运用练习,如复述、造句、片段仿写等。通过这样反复练习、指导,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朗诵——理解——再朗诵——再理解——联想发散思考”的有机循环往复。借助于朗读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学生从枯燥、繁琐的文字内容的分析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阅读欣赏中学到知识,从而积淀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二、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学本领。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密不可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恰恰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作业干净整洁、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养成读书做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等等。
由于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阶段时候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意志力薄弱,自觉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进入高年级阶段后,他们要比以前成熟些许了,教师不妨尝试给他们适度提高一点要求,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分项、分阶段地逐步向学生提出要求,并且加以指导、督促、检查。在某项习惯已经养成之后,再提出新要求,如此往复一定时间和次数,最终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无限大的。这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甚至以后的初中阶段学习。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较之中低年级会适当增加,知识点也会增多,课堂教学要做到精雕细刻并不十分现实,反而,我个人认为需要学生提早开始尝试着去自学。而良好自学习惯一旦养成也将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提供最有力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文段阅读和分析、知识的归纳和整理等,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技巧。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尝试着自学,大胆尝试让其学着独立思考、分析、质疑。好比雏鹰学飞、蝴蝶破茧,过程虽然艰辛,但却最能戒除学生学习上、学法上的依赖心理,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学习的优秀品格。
三、注重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有计划的启发诱导训练。
思维能力,按照含义分析,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一个人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否准确地理解文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将语言文字组织成文,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中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比较明显的具体可感官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难以从整篇课文中概括出文章的精髓,或者剖析出某些段落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因此,由小学中低年级阶段过渡进入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就要开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前后一致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启发和发展他们的综合、归纳、类比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日后学习的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小学语文中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过渡衔接与转变,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基层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踏踏实实的教学实践来思索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