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11-17 10:26: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爱岗敬业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 公告:
教学内容
《爱岗敬业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爱岗敬业的内涵,理解为什么要做到爱岗敬业。
情感态
度观念
崇尚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榜样,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理念。
运用
能够自觉选择正确的工作态度,学会将爱岗敬业的要求落实到学习工作之中,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才能做到爱岗敬业。让学生能明白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做到爱岗敬业
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做到爱岗敬业。让学生能理解爱岗敬业是从业者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探究法、任务驱动、问题启发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
学 法
情感体验、活动探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情境导入 |
时政聚集: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
2010年8月19日K165次列车脱轨事故 |
视频、图片引入,初步理解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性(1)观看《温州动车事故》视频。用PPT展示K165次列车的事件,再出示问题“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2)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点评。归纳引出“爱岗敬业是铁路员工的重要品质”。 |
(1)仔细观看视频和图片案例。 (2)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3、倾听、思考、做好笔记。 |
通过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展示,使学生对爱岗敬业产生感性认识,可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强烈共鸣。 |
|
探究主题 |
一、什么是爱岗敬业 热爱自己的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
(1)阅读教材P180中关于爱岗敬业的内涵。并展示PPT图片孔子和朱熹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内涵。 (2)学习雷锋的名言。用背景音乐进行渲染。 |
阅读教材,学习孔子、朱熹、雷锋的名言,更好地理解爱岗敬业的内涵。 |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岗敬业的内涵。 |
|
二、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1)职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岗位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平台。 |
(1)根据马克思主哲学原理的相关内容,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2)用爱岗敬业的典型人物来帮助学生理解。 |
观看PPT和爱岗敬业典型人物事迹,思考、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
引导学生了解那些爱岗敬业典型人物是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做到爱岗敬业的,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
||
尝试应用 |
三、如何才能做到爱岗敬业 1.学生上台汇报项目作业 |
|
(1)各小组收集爱岗敬业典型人物的案例,并派代表上台发言。 |
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这样在课内也能更好地来学习教学内容。通过用PPT形式上台汇报,也能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
|
探究主题 |
2.(一)以热爱之情乐业 (二)以务实之态勤业 (三)以理想之志精业 |
(1)从学生找的案例中归纳总结出爱岗敬业主要要做到三个方面。并引用习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来佐证、强调。 |
认真倾听老师的归纳总结,思考、做好笔记。 |
让学生明白到底如何做才是爱岗敬业, |
|
3、联系专业具体学习。 |
(2)联系学生的专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具体了解铁路专业学生的爱岗敬业。
|
(1)观看学生实践活动的视频。 (2)倾听、思考。 |
(1)了解本专业的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 (2)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可以做到爱岗敬业。 |
||
4、展望未来 |
(3)播放《中国铁路》视频片断。 |
观看《中国铁路》视频片断,展望中国铁路发展的美好未来。 |
让学生展望未来,知道自己只要爱岗敬业,以后建功立业的机会是很多的, |
||
总结期许
课后拓展 |
总结期许 |
将爱岗敬业主题联系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倾听、思考 |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爱岗敬业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就是爱国的表现,也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
|
课后拓展 |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拓展内容。 |
学生课后再学习、思考。 |
让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次课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强化爱岗敬业意识。 |
||
板书 |
PPT |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加深记忆。 |
|||
教学反思 |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主题、释疑解难——尝试应用、提升能力——总结期许、课后拓展。 在教学方法上,以情境教学法、案例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为主,用典型事例设置情境,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德育实效,使学生真正认同爱岗敬业品质。在设计 这一次课的教学中,我较好理解了教材内容,秉承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对教材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了情境化教学,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