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小论文

高中教师我的课改生活小论文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4-06-07 12:5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我的课改生活
  •   公告:

    

新课程下的高中学习思考
[摘 要] 新课改,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使中国教育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自主学习 全面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一直沿袭着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的高中教育既不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需求,也不适应学生选择、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2008年,我国在高中部实施了新课程,以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战略性的决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使中国教育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重要举措。由此,“课程整合”走入高中课堂,教育从‘不溺题海死不休’的学术到极度广泛的超文本的信息扩充,从书本‘塑膜’转身向情感价值观的回归,从考试‘三纲’走向应试‘无纲’,这次改革不可不谓是一场教育界的人文主义复兴运动。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有幸成为了这次新课改的第一批践行者和受益者,学习感触颇多,我想从一名高二课改学生的角度谈一下自己对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学习体会:
一、开放式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课堂让我们在初中——高中的人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吮吸到前所未有的透彻心扉的“清新气息”,初中以来车轮碾压式的心灵体验得到了完全的释放。初中以前的学习,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得到所谓的高分,老师和家长总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倡导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我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新课改下我校开展的“学案”教学模式,课前,学生根据老师拟订的重点提示,做课前预习,同学们借助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的超文本信息;课堂上,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自主发表自己获取的信息,大家在一起形成了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氛围。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挖掘了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潜能。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激发同学们自觉探索完成学习过程、培养了同学们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从切身实践中,我看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且变革了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的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从以上案例足以说明,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整合学习是一种符合同学们发展需要的战略性的教育措施。古人有‘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二词之分,可见早在远古,人类就意识到“工与效”的关系。置之今日更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方法得当就是胜利。
二、学无定则,思无定格。
初中以前的学习像孩童画画,比葫芦画瓢,按照原本的形状“摹板”不走样就行。学习正对考试,路径明确,授课与学习都相对简单。例如:高考考试作文想要拿高分,学生的思路一定要和批改考卷老师的想法一致(除参考提纲外),否则就是偏题。这与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有了很大程度的背离。而新课改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不仅学习内容从以往的纵向型发展向多纬度发展方向转变,而且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说归这么说,新课程在展现优势的同时,也多了一丝让我们觉得不像以前那样实在的感觉。中国的高考制度会不会改是个未知数,学多学少如何适从、如何适度,课改下采用什么样的战术与别人竞争,这是摆在每一位同学面前的新问题。这其中有着现阶段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无论如何要明确的是,新课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认清它,才能把握在进退之间。
在韩寒的《三重门》中我们看到了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主角林雨翔的经历,他的经历也是我国大多数学子的经历,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这股‘寒流’让我们清醒,中国的学子应该何去何从,中国的教育之路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没有任何人能在竞争中为你留出跻身之地,废除高考制度,暂时不可取。滥竽也想充数?实在不可能。历史的永进不退,课改在中国的实施也是必然。新课程实施后,虽然网上铺天盖地的帖子对此举持不同意见,说学生压力增大,疑问重重等等。但现代社会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过分抬高分数轻能力,只能使我们的人才建设计划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我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失去一次又一次宝贵的机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要为能力而战,为基础教育的知识储备而战。商鞅的改革,改的自己被车裂,后有秦国富强。日本的改革,改了十多年,然后日本变成了发达国家。没有哪次改革是一蹴而就的,总要经历从原始走向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课改本质归为提高能力,作为实践中的高中生,我想我们要以自身能力为最终目标,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吸纳新理念,抓住本位知识与课改的链接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又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长远路子来。
三、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实现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
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我们的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记得二年级伊始,学校就为我们提供了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我们,鼓励我们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在这个阶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选择了各自喜爱的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知识结构,为同学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
新课改实施已两年多了,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中课程与我以往的学习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从根本上扭转了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较高层次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心得体会: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新课改从根本上扭转了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由于一直在高中任教,对高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待人接物、理想憧憬等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他们一届有一届的精彩与骄傲,但总是或多或少的感觉到他们的无奈与悲哀。不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也不是因为学生的精神面貌,更不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是高中学生的素质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很多学生的某些素质与观念好像又回到了很久以前。没有创新能力,不敢向权威挑战,对自己没有自信,不具备青年学子应有的朝气。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一是学校教育。可喜的是学校教育已经开始改革了,肯定也会影响到家庭教育。虽然这次课改能否达到预想的目标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从这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唤醒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可以看出,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