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小课题

小学音乐小课题 课堂里的天籁之音

发布者微信

    

课题名称:课堂里的天籁之音
——以歌唱教学为特色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1 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现象)(对问题或现象作原始实践形态的叙述性描述)
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目前我们许多音乐教师为了塑造学生的声音,刻意要求学生轻声或用假声唱歌,而且不管是何种情绪的歌曲,一律如此,以求和谐,不喊叫。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扯着大嗓门用“白声”的歌唱方式来说,这似乎已经是一种进步了。但是,在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初步认识到以上的两种唱歌教学的方法都属于极端式的教学。它们首先就与新课程理念中最基本的“以生为主、以人为本”这一条相违背。
2 对这一问题(现象)的具体分析
前者刻意压抑学生的声音,无视歌曲的情绪和表现内容,也许教师的原意是想让学生通过控制气息、控制力度来达到音色的所谓统一。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演唱时表情过于小心,嘴巴呈蠕动状态,根本不敢唱。虽然这样班级的声音容易统一,但却“因小失大”地扼杀了学生歌唱的兴趣,对音乐的审美。这对于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意识和提高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是极其不利的。
3 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象)的初步设想
⑴要有学生的转变首先要有教师的转变,要有行为的转变首先要有思想的转变。即“个体的演唱能力发展”与“集体表演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兼容性和互动性的重新认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需要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和独特的声音。《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客观上说学生的表演能力有着先天性的差异,但歌唱的愿望和表现的欲望,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只要他投入了情感去演唱了,都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唱,让他们自由地唱”是教师思想上首要做到的。
当然,个体上得到了充分的自由,是不是表示他到了集体中也会“自由过度”导致声音一盘散沙呢?他们是不是矛盾的对立的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且更会通过每一次的音乐审美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贡献精神的养成,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声音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树立“我美则大家美,我优则大家优”的思想。
⑵不过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技能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认为,一方面要纠正过去音乐课那种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忽视审美教育的弊病;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单纯强调审美,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情况,做到在重视审美教育的同时,不放松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地探寻新的、科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下是我们对歌唱技能训练的四点具体设想:
① 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姿势,灵活的口型,生动的面部表情,无论是站着或坐着唱歌,都要精神饱满,身体端正,自然而不紧张。演唱时的口形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的需要,自然而灵活的张合,但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
② 设计适宜的发声练习是唱好歌的关键。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头腔共鸣占优势,介于头声、胸声之间的a b b 三个音是儿童嗓音中最易发出的,音质较自然,优美。在练声的初期,应多围绕这些音来唱,练声时多运用一些模仿生活情景的练声曲,学生会更感兴趣。
③ 重视唱歌教学中声音的处理。教师在范唱时要注意声情并茂,还可以运用正确与错误的两种对比性唱法,提高学生的听辩能力,来加深学生对声音处理的认识。
④不同情绪的歌曲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4 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的时间)
① 通过一学期的训练,能有一个比较规范正确的演唱姿势,整班能有比较和谐统一的声音,让人觉得有美感。
② 个别班级演唱展示。
③ 研究过程及结果形成论文。
5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① 多学习钻研有关声乐、合唱训练的书籍,特别是如何针对小学生合唱训练的资料。
② 钻研音乐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上改革创新,多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