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思品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他们需要关爱教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1-05-06 08:07: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他们需要关爱
  •   公告:

    

一年级 6、他们需要关爱

(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教育学生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使学生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认识到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培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邀请儿童福利院的一个残疾儿童和一位职业妈妈参加活动。
2、让学生搜集残疾人的故事,调查了解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有关知识。
3、组织学生准备“爱心”小礼物。
4、制作多媒体课件。
5、一根拐杖、一副目镜、几枚爱心奖章。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引发话题
1、谈话导入
教师打两个哑语(你好;请坐)
猜一猜:老师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什么人常做这种手势?(聋哑人)
2、了解残疾人
引导:聋哑人的耳朵听不见任何声音,他们是残疾人,你们还知道哪些残疾人?
(眼睛看不见的盲人、缺少膀子的、缺少腿的、智力有问题的……)
总结:大家刚才说的一些人,她们有的眼睛看不见,有的耳朵听不见,有的智力不行,有的没有手,有的没有脚,他们都是残疾人。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我们盐城市就有40多万残疾人。
(二)故事回响,心语传递
过渡:残疾人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是他们的心灵和我们正常人是一样的。老师认识一个残疾人,他叫王小松,就在盐城读大学,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看录像,内容:一个残疾青年,用膝盖走路,只有两个指头,但他和大家一样,酷爱学习,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的生活着,但生活中他也有很多无奈。)
交流: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是啊!这个大哥哥真了不起,他考大学考了好几次呢!第一次,考了很高的分,因为他是残疾人,没有学校肯收他,可是他不灰心,继续考,终于上了大学。
拓展: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残疾人的故事呢!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收集的,都收集到了吧!
(学生讲述收集到的张海迪、江德明、海伦凯勒、桑兰等残疾人的故事,可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
交流:听了这些残疾人的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三)感知艰辛,换位体验
1、引导想象:小朋友,让我们现在来想一想,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讲述生活中残疾人遇到的困难)
2、换位体验:是啊!小朋友们说得对,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①首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盲人的生活。小朋友们把眼睛闭起来,如果你就是一位盲人,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老师、同学,看不见我们这美丽的校园,也看不见你的爸爸、妈妈,走出家门都不知道路在哪儿。
(学生闭眼体验,老师描述。)
交流:小朋友们把眼睛睁开,你刚才有什么感觉?
过渡:是啊!盲人真痛苦啊!那其他残疾人,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②请小朋友们把右手背到后面去,我们来做一件平时最容易做的事,用左手打开文具盒!
(学生用一只手打开自己的文具盒。)
交流感受:你一只手打开文具盒和两只手打开文具盒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在短短的时间里,小朋友们就感到了许多的不方便,而残疾人却天天这样,年年这样,这真不容易啊!作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3、揭题:老师发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是啊!他们非常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板书:他们需要关爱)
(四)真情放送,爱心行动
过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残疾人献上一片爱,(板书: )那么他们就会少许多痛苦。
1、爱心助残知识小竞赛
我们国家为了给残疾人的生活提供方便,不仅制定了许多法规,还建设了许多公共设施。小朋友,像这方面的知识你们了解吗?课前,大家已经作了小调查。下面我们来搞个爱心助残知识小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①出示图片:盲道
抢答:这种路面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干什么用的?
②(出示图片:公共汽车上的“老幼残病孕”专座)
抢答:公共汽车上有两张椅子和别的椅子不一样,是干什么用的?
③(出示文字:我国的助残日是每年 月的 星期日。)
抢答:我国的助残日是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点拨:我们国家专门把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确定为助残日,就是希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
④除了老师提到的这些知识,你们还知道哪些?
(钱上面的盲点、书上的盲文、残疾人专用车道、聋哑人用的助听器等)
⑤小朋友们了解得真多,了解这些知识,也体现了你们对残疾人的关爱,生活中你们真的遇到了残疾人会怎么做呢?假如你遇到了一个盲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各个小组商量一下,然后推选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表演。
(每小组商量并推选出一个队员到讲台前来参加表演)
提示语:现在我们来到了一条马路边,你们在等公交车,老师扮演一位盲人阿姨。其他小朋友认真看,首先请大家听录音,了解一下情况。
情境创设:
话外音:有一位阿姨,她以前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的双眼不再明亮,她再也看不见那火红的太阳,那美丽的蓝天、白云,她成了盲人,有一天,她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爱在人间》音乐起:我心中有一个太阳,我心中有一个月亮……教师在《爱在人间》音乐起时间开始拄着拐杖表演,走着走着,“盲人”跌倒……这时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奔过来扶起盲人。 “盲人”随机和孩子们交流谈话)
(师卸下盲人妆。)
⑥总结:颁发“爱心”奖章,教师给表现好的小组颁发爱心奖章。
2、拓展延伸,爱心行动
①讲述一个真实的事情。
故事内容:有个小女孩,先天残疾,一生下来就遭父母抛弃,现在儿童福利院生活。在福利院阿姨照顾下,在市一小师生们的帮助下,她现在很健康,还会唱歌、弹琴,但更加渴望家庭的温暖……
(出示小女孩照片)你们看,她现在漂亮吗?
提问:如果你见到她,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要难过,你现在挺漂亮的。
生:我想请你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妹妹,我爸妈一定会对你好的。
生:你不要难过,我们大家都会关心你的。……
②将小女孩请进课堂。
(福利院的职业妈妈和小女孩走进课堂。)
③师生和小女孩交流谈话。
④福利院的职业妈妈介绍福利院的其他小朋友。
⑤小女孩弹琴:《世上只有妈妈好》
点拨:福利院的阿姨都是她的妈妈,都是她最亲最好的妈妈。
⑥带领小女孩和同学们一起唱《找朋友》这首歌。
⑦老师课前让你们准备了爱心小礼物,现在你们知道该送给谁了吧?
(《爱的奉献》音乐起,学生给福利院的小朋友赠送礼物……)
⑧总结:小朋友,老师愿你们在生活中能够伸出温暖的小手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爱的阳光。
(盐城市第一小学 于晓芳)

(二)自由发言
话题一:关于执教话题的选择

学生:
以前在街上看到残疾人,看他们走路的样子,真觉得好玩,现在我知道,他们其实很痛苦。
教师甲:
我也教过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我发现,在低年级要想上好这一课难度比较大,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来自于比较直接的可感的事物,“残疾人”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但了解不多,他们的认识尚处于一种好奇的状态。对于一些体验的环节,处理不好,学生非但无法体验,反而会发笑,教育效果很难保证。
执教者:
之所以选择《他们需要关爱》一课进行研究,并公开教学,是缘于一种感动、一种责任,一种对人类美好情愫的向往。生活中当我看到一个个残疾人在痛苦中挣扎,在无奈中悲鸣,在拼搏中生存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也许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习惯,总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我的学生。于是我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选择了这一课。我带着对新课程的粗浅理解,我做好了挑战的心理准备,抱着让这堂公开课“危险”一次的心态,进行了对这堂课的教学。
教研员:
只有敢于挑战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这堂课教者独具匠心,以情动人,基点找得很准。“体验触及心灵,品德源自内化。”教者很善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不仅学生被感动了,我们听者也被感动了。
话题二:让课堂回归生活
听课者:
听课的过程中,我听说教师要扮演盲人,真为你捏一把汗,一个窈窕淑女,扮演盲人?!搞不好,这堂课会砸锅,闹笑话!嘿,没想到,你情境创设很成功,《爱在人间》这首歌唱出了盲人的心声,我看到你带着目镜,拄着拐棍艰难行走时,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就伸手为你引路,我就知道你这一环节很成功,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教者:
我想,这与我在激发情感上的层层铺垫有关系,也许,是学生的情感已经酝酿好了吧?
教研员: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这堂课开始便从生活着眼,以聋哑人的手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残疾人。教者能够选择儿童生活的素材,挖掘出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身边残疾大学生的故事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爱心助残行动”这个环节,课前让学生去调查,去了解,去收集社会对残疾人的种种关爱,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中创设盲人走路的生活情境,师生互动,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本课最后一个环节,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将大社会融入小课堂。在众多的残疾人中,遭受父母抛弃的福利院的残疾儿童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福利院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与健全儿童的交往,因为将来这些孩子都要走上社会,面对人生。将他们请到课堂上来,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话题三:情感的动态生成
学生:
我觉得残疾人真是不幸啊!我家附近有个康复中心,那里有许多残疾小朋友,我以后不会笑话他们了,要和他们做好朋友。
教者:
要想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就我执教的这堂课而言,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想使每个孩子的情感达到理想状态,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教研员:
教育本身就有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根据这个特点,围绕目标,我们可以做的事有很多。道德教育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让学生在课前的对残疾人的事迹了解,在对社会关爱残疾人的知识的搜集、调查中蒙生,在课堂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沟通中不断扩大、改造,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建构。在走出课堂,生活中遇到残疾人时的同情关爱中形成并完成。这样动态生成的情感才是最真、最纯、最美的。通过这堂课,这些学生逐渐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将影响他们的终生。
教者:
我觉得只要拥有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富有个性的审美准则,在新课程的大海中,我们便不会迷失方向。

上一篇文章:全国助残日活动方案

下一篇文章:他们需要关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