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高中语文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4-19 15:1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50分
一、文言听写(10分)
各位同学,下面将进行文言听力测试,每个文段我们将读三遍。第一遍,请你关注文段的主要内容,没听清的词,可先行略过,进入下一句,尽量整体感知,把握文脉,听完后,请回忆这段话的内容。第二遍,我们将放慢语速,请同学们注意停顿,并尽力补足第一遍时所没有听清的细节,并用笔记录听到的内容。第三遍我们将以正常语速朗读。
文言文小段(一)
文言文小段(二)

二、基础知识(14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褴褛(lǚ) 瘦削(xiāo) 封妻荫(yīn)子 风流倜(tì)傥
B. 癖(pì)好 炽(zhì)烈 狗尾续貂(diāo) 骨鲠(gěng)在喉
C. 温煦(xù) 混(hún)沌 茅塞(sāi)顿开 佶屈聱(áo)牙
D. 炮烙(luò) 嘈(cáo)杂 晶莹剔(tī)透 接踵(zhǒng)而来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糟蹋 诡密 披星带月 惊风骇浪
B. 渣滓 跋涉 奴颜婢膝 蓬首垢面
C. 擦拭 决窍 沸反盈天 百练成钢
D. 寒喧 俸禄 鞭辟入理 嫉恶如仇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 故乡是个大词,说起它,不仅仅是那个魂牵梦萦的小山村,那里的人和事及其背后流淌的文化,都会铺陈开来,弥漫于眼前。(朝思暮想)
B. 抗战开始时,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剧的翻译,他孜孜不倦,积铢累寸,不轻易改动原文。他说:“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需要存真。”(细大不捐)
C.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素以头发蓬乱和不修边幅著称。他在接受两个小朋友提问时,曾被小朋友劝告说最好要“多注重外表”,小朋友还送给约翰逊一把梳子,要他多梳梳头。(不拘小节)
D. MH370航班失联后,马来西亚政府及马航的反应速度、处理态度不孚众望。艺龙网宣布,自3月27日起无限期停售马航机票,直至马航与家属达成谅解。(差强人意)
请判断4—7题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请选A,错误请选B,每题1分)
4. 裸泳裸晒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与舆论的谴责,好在“自由”、“文化”等牵强附会的借口在公众理性面前不堪一击,三亚也已经下发公文,禁止该类行为出现。(A正确 B错误)
5. 《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后,引起轰动,报刊称誉这套教科书“形式和内容俱足称后起之秀,材料活泼隽趣,字里行间,流露天真气氛,颇合儿童脾胃。材料亦多不落窠臼,恰到好处”。(A正确 B错误)
6. 《文房肆考图说》中记载的毛笔管、笔套均涂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山石耸立,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沧海桑田的意境。(A正确 B错误)
7. 日本学者纐纈厚表示,在面对侵略战争史实的心态上,德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分毫不爽。希望日本能够像德国一样,举整个政府之力,努力赢得亚洲各国的信赖。”(A正确 B错误)
8.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有“风”、“雅”、“颂”三部分。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B. 《聊斋志异》是清代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借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以成“孤愤之说”。郭沫若曾撰联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C.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是浪漫主义抒情杰作。
D. 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他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一系列典型人物,被称为英国现代文学之父。《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9. 下列咏史诗或对联中所歌咏的历史人物,(1)(2)相同的一项是
A. (1)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B.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C. (1)握杖挥鞭塞外雪,饮雪吞旃中原心
(2)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D.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三、课内文言文(12分,每题2分)
10. 下面词语的解释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吊有忧,贺有喜 吊:慰问
②女也不爽 爽:高兴
③匪我愆期 愆:拖延
④士也罔极 极:极限
⑤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⑥置币遗单于 币:礼物
⑦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无论
⑧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谦虚
A. ①②⑤⑧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⑤⑥ D. ③④⑦⑧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B. 乃号令于三军曰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C.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D. 以状语武
王使屈平为令 将免者以告
12.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B. 三年释其政
C. 屈原既绌 D. 乃令张仪佯去秦
1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 单于壮其节
C. 欲因此时降武 D. 反欲斗两主
14.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 其一人夜亡 B.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C.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D. 剑斩虞常已
15.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忠而被谤
C. 是以见放 D. 外欺于张仪

四、默写(1 4分)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3)自牧归荑,___________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
(4)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氓》)
(5)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子衿》)
(7)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与子同仇!(《无衣》)
(8)月出照兮,_____________________。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出》)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采薇》)
(10)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信谗以齋怒。(《离骚》)
(12)____________________,矢交坠兮士争先。(《国殇》)
(13)带长剑兮挟秦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殇》)
(14)_____________________,横而不流兮。(《橘颂》)

第Ⅱ卷 50分
五、课外文言文(共27分)
16. 请用“/”断句。(6分)
籍 嫂 尝 归 宁 籍 相 见 与 别 或 讥 之 籍 曰 礼 岂 为 我 设 邪 邻 家 少 妇有 美 色 当 垆 沽 酒 籍 尝 诣 饮 醉 便 卧 其 侧 籍 既 不 自 嫌 其 夫 察 之 亦 不 疑 也 其 外 坦 荡 而 内 淳 至 皆 此 类 也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7—19题。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晋书·阮籍传》)
1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 辟:征召
B. 然后临决,直言穷矣 穷:贫困
C. 喜不怿而退 怿:高兴
D. 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拜访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籍由是不与世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B.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为世所重
C. 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D. 不得言而止/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阮籍孤傲不羁,率性而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人们难以理解其与众不同的表现,而认为他很痴,只有族兄阮文业很赏识他。
B. 文中写阮籍常常借酒醉远祸,以病辞官远离政治,表现出他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C. 文章描写了阮籍“母终”时的表现和他对裴楷、嵇康、嵇喜的不同态度,让读者对其“不拘礼法”的个性印象深刻。
D.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一句抒发了阮籍因为仕途不得意,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感。
20. 上文中说阮籍“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钟嵘在《诗品》中说《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下面是阮籍《咏怀诗》的第一首,请阅读后按要求作答。
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幽思独伤心。
请结合本诗所描摹的具体情境,还原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写成一段完整连贯、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12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
侯德云
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 “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 “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 “师傅,这是我两天前借的,现在还给你。”
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
“没借。没借。”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
“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21. 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小说从“我”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写起,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也强化了木板不同寻常的意义,并引出下文。
B. 如果不是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小说意在揭示好心反而办坏事的社会现实。
C. “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D. 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很成功,既有心理活动,也有言行举止:既有个人性格的细微刻画,也有群体形象的描摹。
E. 小说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表明“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
22. 小说的可读性体现在情节设置的“意料之外”,谈谈本文情节设置的“意料之外”具体指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23. 在原文之后,有人建议添加这样一个结尾:
我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
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
24. 这篇小说中面对一块木板的借与还,工人们或沉默或逃避。你怎样评价这样的行为与态度?这样的行为与态度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10分)

第Ⅲ卷 50分
七、作文(50分)
25. 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一、文言听写(10分)
(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二、基础知识(14分)
1. D 瘦削(xuē) 封妻荫(yìn)子 癖(pǐ)好 炽(chì)烈 混(hùn)沌 茅塞(sè)顿开
2. B 诡秘 披星戴月 百炼成钢 寒暄 鞭辟入里
3. A 积铢累寸:形容一点一点地积累。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不拘小节: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拘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信服。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令人满意。
4. A
5. A
6. B
7. B
8. D 法国
9. C(1)(2)均是苏武[A(1)蒲松龄(2)贾谊B(1)屈原(2)杜甫D(1)司马迁(2)鲁迅]

三、课内文言文
10. B ②爽:差错 ④极:标准 ⑧伐:夸耀
11. D
12. D
13. B
14. C
15. A
16.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17. B
18. C
19. D
21. A D
22. 意料之外:
(1)从借木板前的“心里惴惴不安”担心“人家能借么”到有人对“我”说“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搬走木板无人理会、无人阻拦,本以为难办的事情却轻而易举地办成。
(2)当“我”拿着借来的木板去还时,没人承认借过“我”木板,直至最后“我”在众人的“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催促声中又把木板扛回了家,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却难以实现。
23. 同意。原因:(1)妻子的行为表明人们对涉及到个人利益的事情都很关切,和上文工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互为补充,妻子成为一类人的代表,丰富了小说内容。(2)引发联想和思考,这不仅仅只是一块木板、一个工地的事情,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可能存在类似的现象,以小见大,深化小说思想,增强批判力度。
不同意。原因:(1)原文主题揭示已很充分。(2)妻子形象之前一直未出现,加入后过于突兀。
24. 批判行为:
(1)“我”明白了隐藏在这件事之后的,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对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这是可悲的。广泛存在的这种态度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任其发展下去,这是可怕的。但“我”对此无可奈何。
社会内涵:
(庆江版)
工地一片忙碌,作为一个工地的筛沙工,计工取酬,他无心也不愿关注“角落里的厚木板”。满脸皱纹的老头让“我”自己决定去拿那块木料,告诉我,筛沙工无权应允,这里的工人也都无权应允。在没有获得木板主人的允许下,我“借用”了,然后以“还”的名义送回来,而且错还给看工地的“老胡”,但木板并非从“老胡”那里借出的。其实,整个“借”与“还”的程序都不合理。而实际上,这也容易成为人们占便宜的漏洞。筛沙工、老头和老胡,都不能算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作出自己的合理选择。问题出在工地的管理制度,让人去思考各个行业及各个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带来的弊端。
另外,如果大家都将责任推诿给制度的不健全而降低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就会带来整个社会人心的败坏,社会风气的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