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4-12 19:25: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消逝的钟声
- 公告:
《消逝的钟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思路,在疏通段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从题目入手,理解关键词,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
过程与方法:紧扣文本,品词析句,在比较分析、揣摩语言的过程中理解“钟声”“消逝”“故乡”等词语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钟声”的清朗与悠扬,感受宁静而欢欣的生命状态,给自己的心灵保留一处宁静的港湾。
教学重点:“钟声”、“消逝”、“故乡”的内涵探究
教学难点:理解“所谓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一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的设问启发、以问促思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课时:预习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钟声是传递上界和凡间对话的声音,所以,无论是佛教的庙寺,还是基督教的教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钟声。清朗而悠远的钟声,引人生发无际的遐想,但大多与“安静、宁静、恬静”等意境相辅相成。“机闲看静水,境寂听疏钟”,“欲到心凉地,初闻断续钟”,听钟,可以沉静神经,可以抚慰心灵……
那么,当代小说、散文大家史铁生先生和钟声有着怎样的机缘?他对钟声抱有怎样的情感和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消逝的钟声》,走进文本,探究史铁生先生对钟声的感受和感悟。
二、预习检查
提问: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段意分别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⑴—⑶ 极写儿时的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⑷—⒀ 写教堂环境、幼儿园琴声、教堂钟声给我带来的触动、震撼以及钟声消逝后我的怅惘。
⒂ 写四十年后我在异国城市与钟声“重逢”的陶醉和我由此产生的对故乡新的理解。
三、课文研读
问题探究⑴:“钟声”内涵探究
提问:是怎样的一种“钟声”,让作者在相遇时兴奋不已,失去后深深怅惘,而时隔40年后“再遇”时仍深深陶醉,以至忍不住要撰文加以纪念?
①找出描写钟声的段落,细读品味。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②分解描写钟声的层次,逐层赏析。
赏析一: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似曾相识、久久追寻、一朝相遇、异常兴奋
赏析二: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对比:
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前者是完全的沉稳与宁静,后者是沉静与涌动并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因为聆听钟声后,内心更澄澈、更宁静了。
赏析三: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看似写钟声,实则是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对钟声的感受,写钟声充满整个时间和空间的庄严,强调钟声对灵魂的统摄。
③小结“钟声内涵”:
受过琴声和歌声“洗礼”的我,在回家的路上不期然地听到了从出生起就一直听到但不知所在的“钟声”,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神完全被“钟声”统摄。
“钟声”牵引着我生命最初最单纯的好奇,是“来自人类精神高空的极为纯净的声音”;是奶奶无意间带领我接近并揭示给我的,是温馨亲情的载体;又在我心灵宁静的时刻适时出现,深深融进我的内心,完全统摄我的灵魂,带领我进入更加澄澈、宁静的心灵世界,对“钟声”的感受永远和“宁静”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钟声”是单纯、温馨、澄澈、宁静的生活的载体,对钟声的回忆就是对童年单纯、宁静、美好生活的回忆。
问题探究⑵:“消逝”内涵探究
提问:“钟声”为什么会消逝?作者对此的感情如何?作者为什么说“消逝”而不是“消失”?
①为何消逝?
分析: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明确1:教堂被拆了。
分析: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明确2:强调“这块土地”,说明不是个别事件。联系时代背景,不难想起1956年前后的一系列运动,这些才是导致钟声消逝的根本原因。强调“长久地”,说明不是偶然事件。喧嚣、混乱的生活,搅扰了人们内心的宁静;一波接一波的运动,使我们长久地远离了宁静。
②作者感情?
分析: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明确:从“不知……,不知……多年以后才知”可看出作者多年来一直在苦苦追寻原因,这说明作者不甘心接受“消逝”的现实,极写“钟声”不再的怅惘。
分析: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明确:运用互文的修辞,以诗意的抒情的笔法,极写钟声消逝的久远和内心对钟声的依恋。
分析: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明确:在对钟声消逝的怅惘中,还有对奶奶的美好愿望未能如愿的感伤。
③为何说“消逝”而不是“消失”?
明确:作为单纯、安宁的儿童时期的美好生活的载体, “钟声”虽然在生活中已经不可复寻,但永远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所以,四十年后,在异国美丽的城市,在美丽城市的安静小街,这熟悉的钟声能够一下子唤醒我全部的感觉,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童年。
所以,这么美好的 “钟声” ,它只是成为了我生活中属于“过去”的珍藏,而非从我生活中彻底消失。
④小结“消逝”内涵
钟声的 “消逝”,即是宁静、澄澈的生命状态的消逝。作者在对“钟声”的依恋,对“钟声不再”的怅惘,和对奶奶美好愿望未能实现的感伤中,隐隐流露出对一个“轰轰烈烈然而喧嚣混乱”的时代的反思。当然,作者内心对宁静、澄澈、美好生活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所以作者说:是“消逝”,而非“消失” 。
问题探究⑶:“故乡”的含义
提问:怎样理解文章末尾“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一句的含义?
赏析: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赏析:“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写久别重逢的喜悦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写钟声再次带给我宁静、澄澈、美好的感受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写在对钟声的品味中,我找回了童年曾经历的宁静、美好。
明确:对于人而言,在心灵上保有、珍藏的宁静,是我们灵魂的归依,精神的寄托,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由地来到我们身边,是我们精神的“故乡”。
宁静、澄澈、美好的心灵世界,就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故乡”。
四、教师总结
史铁生先生以“消逝的钟声”为载体,以其舒缓柔曼的诗意风格,给我们娓娓讲述了他关于“钟声”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经历,同我们分享了他儿童时期心灵世界初次开启的喜悦和置身 “宁静”状态的美妙感受以及对于一个缺乏“宁静” 的时代的思考,又以关于“故乡”的新思考,向我们揭示了心灵的“宁静”于人类而言十分重要的道理。
当代散文家鲍尔吉•原野也说: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在喧杂之上,总应该有一个纯和的、全体听得到的静穆之音。那么,就让我们在生活留心寻找这样的“钟声”吧。
五、作业布置
思考并笔答:文章第一部分写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作答)
板书设计:
消逝 的 钟声
逝去而非消失 宁静、澄澈、美好的心灵
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