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08-12-06 10:38: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析与鉴赏
经历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来到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西郊浣花溪搭建了草堂。可是小小的草堂,茅草盖就,根本经不住大风大雨。一次,秋风大作,开始了此诗叙述的故事。
诗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狂风破屋的情景,这风来得野蛮,差点把草堂的屋顶全给揭了。“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低者飘转沉塘坳”,卷走的茅草之多,吹得之高,吹得之远,令人目瞪口呆。“茅飞”几句一连串铺写,句句入韵,用了“号”、“茅”等五个开口呼、平声韵脚,对风声作了形象的描摹,也隐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很能传神。
第二部分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老无力”有种无奈,“盗贼”则充满愤怒。“公然抱茅入竹去”,顽童趁火打劫,在风中欢呼抢夺茅草,往竹林后边扬长而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顽童们不听招呼,把老人气的不行。吹散的茅草没法捡,能捡的又被南村群童捡了,诗人只好回来拄杖喘息。
第三部分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黑云压顶,天色渐晚,大雨跟着就来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被子多年没换,冰凉如铁,不保暖了,再加上孩子睡相不好,被里也是破破烂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屋内雨脚如麻,它使你在床顶和地上到处摆盆,滴水丁丁冬冬,空气又湿又冷,桌上书卷遭殃。“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战乱以来六个年头中,诗人忧国忧民,长期失眠,这个风雨之夜就更别睡了。
第四部分抒怀。彻夜难眠的杜甫,此时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妻儿娇小,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叹。作者接着作进一步的遥想,希望千万间广厦突现人间,即使只有自己的草庐破烂不堪,即使自己受冻致死,也值得啊!这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这种胸怀人们、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之星辉,永驻人心间。
本篇句式参差,用了散文化的语言,在歌行体的运用上达到了十分自由的程度,挥洒收放,皆缘情而为。
过故人庄
简析与鉴赏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过故人庄》就在它淡淡的外表下,有着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最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一切都那么亲切美好。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顾无杂言”,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的是田园,从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快。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季节的特征。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所创造的艺术美,似乎和生活距离更近,联系更紧,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故人庄”的这种农家生活似乎使这位仕途不利的诗人暂时得到了解脱,并且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皈依的表现,就是这样在临走时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这种直率的表示,是从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几乎恢复了童真的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的语言。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要赔上鸡黍饭而预约重来。前后对照,这个天地对他的吸引,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减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盂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的诗作,是艺术水平高超纯熟的表现。王士祯把它说玄了,认为是“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带经堂诗话》),其实就是孟浩然不在形式和字句上刻意雕琢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有它的“迹”可求的。他的与此篇相类似的一些诗,能领着你进入一种诗境,让你看到形象,感受到韵味,但要把它的诗境、形象、韵味归结为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或者说是由于某种单一技巧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过故人庄》艺术上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应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游山西村
简析与鉴赏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一重的山,往复回环的水,走着走着,仿佛没有了路,然而,绕过柳树,穿过花丛,一个村庄就掩映在花明柳暗中。诗人像行走于仙境中,有一种探求未知境界的迷茫,又表现出一种激动和忘情。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 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渴望纯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家乡纯朴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欣慰之情。但是,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渔家傲
简析与鉴赏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接着,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劳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边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使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浣溪沙
简析与鉴赏
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是探索人生的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抒写自己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时光流逝怨叹,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此二句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兰草发出了短短的芽,浸在涨满着水的小溪里。作者漫步在溪边松树里的小路上,闲散自在,连“沙路净无泥”也深有感受。这说明苏轼被贬到黄州,虽然心中不免凄凉,但由于生性旷达能够随遇而安,词中才有如此精细的描绘。“萧萧暮雨子规啼”句,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冷的环境。山下潺潺的小溪,岸边刚刚萌生娇嫩幼芽的兰草,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声,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的丝丝落寞之情。
下片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谁道人生无再少”句用反问句强调了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门前”句以“溪水西流”作比衬,说明人生再少的可能性。“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时”,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大声宣扬,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溪水尚能西流,人生怎能没有转机呢?“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表达出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主调,唱出了催人自强的爽健歌曲,体现了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词人将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到具体的风光和景物中。倾注了词人热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