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语文四年级语文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主题研究案例 三上《乡下人家》

发布者微信

    

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主题研究案例
——三上《乡下人家》
主题提出:
文本语言是一扇窗户,打开它,学生便用心看到一个真实的情感世界。沉入语言深处,学生便成了文中的人。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可以加深人们对读物的理解,是感知读物的一种基本手段。另一方面,朗读对于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因而,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不以为过。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也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从多方面得到收益。
《乡下人家》描绘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本文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文章再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图文兼美,因此,将本文第二课时作为有效阅读指导的切入点
案例描述
一上:
开场:同学们,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感到很高兴,如果同学们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将会十分高兴,如果同学们因为这节课而喜欢上我,我将感到非常非常高兴。
教学片段:
师: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师: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同桌学习,感受美。
师: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二上:
开场:
今天这么多老师的老师来咱们班里听课,你们紧张吗?(不紧张)可是老师很紧张,(生笑)怎么办?给老师一点力量吧!师生间相互握手。(气氛很活跃)
教学片段: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读
师:课本随文为我们配了一幅插图,谁能结合图文说一说此时你心中的感受?
生:我觉得乡下人家的生活环境特别美,有我们城里没有的乐趣。
生:乡下人家生活的地方像一个世外桃源,很有情趣。
生:乡下人吃饭时特别有趣,我都想去看一看。
师:作者与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请你快速在文中找到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出示课件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那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同学们可以在旁边作一些批注,然后把有关的语句多读几遍。
三上:
开场:刚才,听完你们的一节课,我特别羡慕你们的刘老师,因为和你们在一起是一种幸福,你们在课堂上是那么神情专注,思维敏捷,妙语连珠,我也希望与大家一起享受这种幸福。
教学片段:
细读课文,感悟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中介绍的门前的花特别迷人,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每一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开放,每一季节都不会寂寞,而且,这里的花不像城里的花,需要人工的雕琢,需要漂亮的花瓶装饰,所以这里的华很独特。
师:对,这就是作者说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中的朴素,那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乡下人家的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呢?
生: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说,这里的花开得很娇艳,你看,可文里的插图,这里的花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生: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芬芳迷人。
师:你看到了争奇斗艳的花朵,还闻到了诱人的花香。
生:我觉得这房前后的竹笋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的城里不会有这样的景象。
生:课文里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师:你能把像小竹笋的样子想象出来吗?
生:老师我可以把小竹笋的样子做出来。
师点头应允,生从桌子地下调皮的钻出来,生笑。
师:这是一棵小竹笋钻出来的样子,那成群的竹笋从图里探出头来是社么样的?
(全班同学从桌子地下探出头来。)
师:好调皮好可爱的小竹笋,谁能读出小竹笋的调皮可爱?
(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小竹笋调皮可爱的样子。
……
师:真美,你是学校的广播员吧!
(生跃跃欲试)
……
师:好美的语言,好美的景,好美的朗读。
(生兴趣盎然)
(生读六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问你,刚才这一自然段你为什么读得这样轻、这样柔、这样美?
生:因为课文里说,是在月明人静的夜里,所以我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
生:老师,我还知道,此时辛苦一天的人都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声音大会吵醒他们的。
生:老师,乡下人家休息时,又纺织娘为他们伴唱,多美呀,所以应该读得柔一些,美一些。
(其他同学纷纷模仿这位同学的朗读。)
教学反思:
“一课三上”是这学期我们学片开展的以“有效指导学生的朗读”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之一。三次的教材研读,每一次都会对教材有新的发现;三次课堂教学,每一次都会有惊喜的收获;三次课后回顾,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三次同行评课,每一次都是提高的过程。
三次上课,我感触之一,就是师生间的情绪相互影响,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着朗读的有效性。
记得第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我校四二班的学生,考虑到我和孩子们比较熟悉,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同学们,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感到很高兴,如果同学们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将会十分高兴,如果同学们因为这节课而喜欢上我,我将感到非常非常高兴。”我觉得我运用了一个排比句,学生肯定会满脸微笑,课堂上也会思维活跃,可结果并不太尽如人意。学生思维不活跃,还有的同学自己在下面我行我素,看到这种情形,我的热情一下子被浇灭了许多,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课后,校长对我说:“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而老师只不过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我反复推敲校长的话才如梦方醒。开场白的一句话,只是强调了我的内心感受,而置学生于一个配角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这也是一上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在二上、三上时,我格外注意这个问题,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及每一句话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把学生置到主体位置,将课堂还给学生,果然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在二上、三上中还经常有一些精彩的镜头出现。
这次活动感触之二就是教学设计也直接影响到教学中的朗读效果。
在一上中,先让学生疏理课文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意在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每幅场景起名字,由于受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限制,耽误了很长的时间,朗读指导并没有落到实处。在二上、三上中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从学生读文的感受入手,引出统领全文的语句,再引导学生品析语句,相机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这次活动感触之三,就是我对朗读方法的指导有了更全面多角度的理解。
以往的朗读指导,往往侧重于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对于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方法是必要的,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在二上中我通过在朗读技巧给予指导,还做了相应的范读,课堂上书生琅琅,很有气势,但有许多孩子觉得意犹未尽。“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学生对于朗读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感到不一定非要强调在老师的范读指导下的千篇一律,异口同声。在三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挖掘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通过理解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带动朗读的训练。在尊重学生朗读个性的同时,我也主张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而这就来自于教师巧妙的课堂评价。如《乡下人家》教学中,当学生个性朗读很精彩时,我会适时补上一句“你读得很投入。”“你的声音很甜美,是学校的广播员吧!”“你面带微笑的朗读,让我感到这里的风景更美了。”……孩子们马上意识到了我的暗示,朗读时有了模仿,有了感情,也更投入了,学生的朗读在个性与统一中得到了提高。
 

下一篇文章:梅花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