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称 |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5 Plus and minus评课稿 |
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堂上引发了学生智慧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发现和思维中学习。通常,思维能力培养似乎难与英语教学挂钩,即便能够实行,也被理解为思维工具的替换,即用英语替换母语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在一些英语教师头脑里存在着一种误解,以为英语教学只要不说母语只说英语,让英语来表示事物,就可以实现语言工具的替换,达到英语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英语课堂常常出现一些令教师尴尬的局面,教师连比带画表示着英语词义,费尽气力生怕冒出一句中文,希望以此让学习者学会英语思维。其实,这种情况下经常是没有思维的,就象初学母语的孩子牙牙学语的状态一样,只不过是去记住事物名称的发音,形成音形之间的连接。思维是要动脑子的,需要从一些线索中发现和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比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呈现的迹象,去猜测人物的心情,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录音,联系已有知识去发现新出现的词句;要求学生根据某种规律,设想图片的排列……这些,都是需要动脑子的活动。 我们看到,在邓老师的这节课上,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引发学生主动发现和积极思维开始的。譬如,邓老师在运用这几幅图片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把它们当作一套“简单工具”来使用——把图片排好,让学生顺次说下来,然后参照课文补充、完善;或是先读课文,再模仿课文叙说图片——她将图片的顺序打乱,让学生先尝试组织这些图片,然后叙说一个说得通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变化,大大地提高了课业的难度。然而,难则难,学生的兴趣却很大,因为这是一些让他们主动发挥的具有游戏色彩的智慧活动。学生被吸引,出现了卷入课业 (task- involvement) 的状态,不再是表演式的或完成任务式的学习。这时用英语说出的话,有点情不自禁的意味了,步入用英语思维的状态。也正是因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感兴趣,有话好说,所以每个环节的 group work 和 pair work 不流于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展开了讨论。 可见,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并不缺少教育资源,只要有心,在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上做一些调整,就可能形成智慧的挑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当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然地用英语交流时,课堂教学就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这堂课的缺点,就是时间安排上不大合理,前面比较简单的、浅层次的练习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后面最需要时间保证的复杂的、深层次的发展性练习部分,反而没有多少时间了。这是许多关注学生活动的英语课堂教学常犯的毛病,“新基础教育”一贯强调开放和弹性,但同时也强调结构:从学科的总体结构,到一堂课的若干环节的结构,到 ( 一个学科、一个单元乃至一堂课 ) 时间维度上的结构,都非常强调;这堂课在开放性和弹性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但在结构方面,尤其是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和时间双维的结构方面,还是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