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一课有感 今天下午参加了数学组的区域协作活动,有幸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一课,王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扎实有效,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就是求“相差率”,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实际上这种问题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原来比较量是一个具体的量,而现在比较量变成了两数的相差量(即多或少的量)。教学中,王老师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知识时,我认为有效分析数量关系是必要的,王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新课伊始,王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从生活中提取的信息:居民食品价格调查表,根据信息,学生提出了有关求百分率的问题,回忆旧知,得出数量关系比较量÷单位“1”=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求“现价比原价多百分之几?”,该如何解决,讨论前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作图分析思考:1、谁是单位“1”,2、哪个量与单位“1”做比较,3、可以怎样计算。学生运用原有的学习经验和老师提供的三个问题,初步构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量关系,接着通过线段图、讨论、比较等多种形式,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数量关系:多或少的量÷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新授完成,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问题说一说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在做比较,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就是:多或少的量÷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这种数量关系得到深化、巩固。 在做巩固练习时,从学生的解题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掌握的非常好,可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至于教材中的第二种方法是否该出现?什么时候出现?怎么出现?是否要进行重点讲解?是老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第二种方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可以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