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拔根芦柴花》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音乐必修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多彩中华夏之音(民歌篇)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章节开头就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冼星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在教材中编者用这些精炼的语言特别强调了民歌意义。这一小节中,编者共纳入了的5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噶吉呦》,学生通过聆听、鉴赏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由于高中音乐课时较少,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筛选部分内容,进行教材的整合处理。我就选择了这首仅《拔根芦柴花》。 《拔根芦柴花》 流行在江苏北部的“秧田歌”。它由高音区起腔,声调高亢,起伏大,具有山野风格。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做衬词,借“花”寄兴,不在乎唱的什么,这也是一般歌曲的特征之一。这些花的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淳朴的乡土气息,还隐喻着美好的爱情。 《拔根芦柴花》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二、【学情分析】:首先我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在认知上,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拔根芦柴花》,使学生初步了这种民歌体裁,知道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技能上,用具有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学唱《拔根芦柴花》; 3.在情感上,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曲目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诉诸于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音乐教师执教的原则:审美的原则、直观的原则、模仿的原则、启发的原则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学法: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