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教学中的有心人 ——评《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新课 本学期党老师开了一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组内教学研讨课,学案的精彩设计,课堂的娓娓道来,令在场教师收获良多。下面是笔者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及对“学案教学”的启示。 1.课堂赏析 1.1教学设计——细心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在学案中党老师很细心地设置了“本章导引”,虽然篇幅不多,但是却体现了党老师对细节的处理非常用心。另外,学案的阅读性很强,学生阅读学案不再像对着一张枯燥的练习卷,而是像对着一位亲切和蔼的老师。比如学案中的一些过渡的语言:“现在你有办法完成问题2吗?”,“通过环节3的学习,是否给你新的启示,你能再来完成问题2吗?”,“由以上两步探索,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语言简练,却非常有魅力,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1.2例题选择——细腻 党老师的课,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例题的选择非常细腻。比如说“判断 是否有实数根”这个例题贯穿始末。从一开始学生不会判断到完成环节一之后,学生会尝试画图解决(但还不严密),接着探究了零点存在定理之后,学生再会想到用代数方法严格证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学习的欲望不断地被调动起来。说明党老师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知识螺旋上升的理念。在解决了是否有根的情况下,还很自然地追问了几个根,非常巧妙,问题的解决不仅教会了学生用单调性验证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也验证了图像的猜想,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1.3概念形成——细致 为了突破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这个重难点,党老师对此设计了表格,一来在学案中可操作性更强,二来图表使得知识更加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结论,形成概念。在精致概念方面,党老师分别就“零点的概念”和“零点存在定理”设计了概念辨析,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认识和理解概念。可谓用心良苦。 2.课后反思 2.1定理探索——求另解还是求释疑 在解决 是否有根的问题时,学生想到要作出函数 的图像。这时候应该多问学生几个问题:这个函数是不是已经学过的基本初等函数?不是的话,怎么作出图像呢?如果不知道y随着x的变化规律,描点连图得出 的图像是不是可靠?让学生对自己这个方法产生一定的质疑,知道有一定的理据,但不够完善,才会有欲望去学习另一种判断方程是否有根的方法。如果一味顺着学生的意思描点作图,直接观察出与x轴一个交点,就给学生一个错觉,既然描点作图没有问题,也很简单,任何函数有没有零点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那还有学习“零点存在定理”这种从解析式角度判断零点是否存在的必要吗?如果只是为了多学一种方法,多一种出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自然会下降。 2.2定理探索——注结果还是注过程 零点存在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党老师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我们看到学案中的探索太过细化,老师把探索的每一步都设计好了,挖了空,让学生来填。而不是鼓励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结论。虽然学生看起来完成得很快,掌握得也很顺利,好像是花最少的时间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实际上,这种填空对学生而言,没有思维容量,不是真正的探索,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果党老师能抓住前面画图中存在的疑惑,在学案中设计问题,“一个函数y=f(x),只要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可说明这个函数f(x)在(a,b)上有零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同伴互助,教师指导或者是自学教材,慢慢地修正、完善定理,这应该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的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3.学案启示 3.1创新栏目,优化资源配置 党老师在学案中,设置了“本章导引”,显然这是一个阅读材料,目的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而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解决。这个处理引导我们用学案上课时,和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材料可以用这样的合适的方式呈现在学案上,这样既保证了课堂主干部分不受细枝末节的影响,又保证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这堂课,甚至可以把历史上解方程的数学史话,也作为一个阅读项目出现在学案上,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的历史,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3.2有效思考,优化时间分配 党老师在用学案上课时,很好地对时间进行了统筹分配。比如环节一,填表完成函数与方程关系的探索;环节三,看图填空完成零点存在定理的探索,党老师很好地发挥了学案的作用,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学生快则快学,慢则慢学,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而对于环节二函数零点概念,因为教材中是直接给出,没有探究的必要,党老师也就没有多花笔墨,可以说做到了优化时间分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