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3、享受心安理得 一、教材分析 《享受心安理得》一课采用分总的结构,讲述了我在欧洲所见到、感受到的人们之间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与人方便),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己方便),享受心安理得的三件事,从中明白只有做到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课文虽语言平实,但读来令人感动。 本文是第五单元第三篇,这个单元重点训练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丰富作者的语言文字,结合具体事例的学习,结合品词品句,体会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整体入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围绕“心安理得”一词展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在这三件事中,人们享受了什么?并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概括这三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走进课文,体验人物的感受。“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通过本课学习,需要学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边读边悟,领悟文章的中心。 3、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小班化教育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比较熟悉,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人文性的理解还是比较表面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文章的中心。 创造性复述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虽前两课有过训练,但由于学生思维深度、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大多数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 ,实现这一目标。 2、学生状况(全班共28人) A类学生(少数几个):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小组活动中能组织组员展开学习活动。 B类学生: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一部分学生发言不主动、不积极。 C类学生(5、6个):学习习惯差,听课不专心,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需要在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 3、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个别辅导的重点对象是:高佳豪、张家宝等,教师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对学习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陆铭睿、陆帅宇、顾天权进行个别督促。在理解中心句和创造性复述等有难度的问题时,关注黄晨雨、李冬冬等,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引领组员共同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年逾八旬、雪中送炭”等词语。 2、围绕“心安理得”读懂课文所记叙的三个事例,并能进行简要地概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3、反复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理解题目和品味语句“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的含义。进而领悟文章的中心——“只有随时随地帮助别人,才能毫无愧色地享受心安理得”。 4.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发挥想象尝试创造性地复述。 分层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B、C类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学习,理解并积累“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年逾八旬、雪中送炭”等词语。读懂课文所记叙的三个事例,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进行简要地概括,结合具体事例的学习,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 发展性目标(A类学生 、B类学生的一部分):通过预习,理解并积累“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年逾八旬、雪中送炭”等词语;能借助表格简要概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理解题目和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含义,进而领悟文章的中心;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尝试创造性地复述。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2.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六、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生活中,你会享受什么?(生活、阳光、友情,温暖……)“享受”这词,总和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2、板书课题: 23、享受心安理得 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地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毫无愧色(理解) 5、再读课题。 二、初步理解,体会中心。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毫无愧色地享受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2、出示最后一节: (1)自由读、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样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3)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请大家用上“只有……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教师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总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概括事例。 1、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快速读1——4节课文,边读边思:在这三件事中,人们在“心安理得”地享受什么?(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3、师生一起概括归纳课文中的事件。 出示表格: 事情 人们 “心安理得”享受 第一件事 一对老夫妇 人们的感谢,人们送他们去医院,并照看花园; 街坊邻里、过路人 接受老夫妇赠送的鲜花; 第二件事 “我” 接受前房客留下的东西; 以后的房客 享受“我”整理好的、有用的物品; 第三件事 “我” 享用山道上插着的竹制手杖; 以后的登山者 享用“我”留下的雨披;
四、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一)学习第一件事 1、过渡:在这三件事中,为什么人们都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带来的好处? 2、默读第1、2小节,找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3、学生交流发言。 4、理解“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的意思。 5、教师引读: 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所以,他们就自然可以—— (二)学习二、三件事 1、小组学习,圈划理解,组内交流。 2、交流第二件事: (1)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 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2)说话练习:如果是你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看到这张纸条,会怎样想? 出示:如果我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困难时看到这张纸条,心想: 。(想想、说说) (3)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理解:雪中送炭) (4)紧扣“遗憾”一词进行讨论: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5)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交流第三件事。 (1)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我感动是因为——,“有没有必要留雨具”?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心安理得了)为什么?(这次是作者自觉的行为) 思考:假如你就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的雨具,心情怎样?你会怎样想?(指名说) (3)这三件事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4)想象复述第三件事。 学生自由准备。 指名交流。 五、领悟中心,升华主题 1、从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能毫无愧色的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让学生说) 2、教师引读:而作者写这三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才— 3、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把这种“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精神带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带回家里,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 4、名言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 六、布置作业 板书: 23、享受心安理得
付出 得到 与人方便 与己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