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矛和盾的集合》具体程序如下:
一、 解读文本,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思想方法为专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学段目标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了解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学段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4个生字以及 “集合、招架、 坦克 大显神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那种博采众长的思想。
3.深入学习默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准确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二、 灵活运用,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落实训练点,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朗读教学法等。
三、 立足发展,说学法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由“学会”变成“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学习本文,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以下方法:品词析句法、生活延伸法、读说结合法等
四、 优化教学 说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安排了2课时的教学,设计了游戏激趣,故事导入;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细品词句,阐明中心;拓展升华 总结延伸4个板块,层层递进。
一、游戏激趣,故事导入
著名教育家罗素曾说:“游戏与语文学习的有机交融是孩子们生长性灵,放飞想象,培养生命的敏感与敏锐的心灵的最好的方式。”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以“猜成语,讲故事”的形式引出成语“自相矛盾”,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看“矛”和“盾”,说说他们的作用,使学生对“矛”和“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再自然地导入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学于乐,又在玩的同时积累了成语,了解了矛和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上。所以我会出示“手持 矛和盾 如雨点般”等这些词语后,采用多种形式地读,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短语来理解它的意思,或通过动作演示,或通过朗读,先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做到检查词语的同时检查了课文的朗读情况,检查朗读时又顺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接下来,我就重点说一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
三、细品词句,阐明中心
1、初步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
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我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所以我大胆地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通过读句子,找近义词,快速游览课文,让学生简单地说说这句话中“谁”和“别人”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并由此理解题目的意思是“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了坦克”,这是对重点句理解的第一个层次。
2.指导学习1~4自然段
有了这一层的理解,我顺势启发学生: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要求学生快速浏览1~4自然段,找出3个带“然”的关键词语,想一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个内容不难理解,却不容易说清楚。这里采用抓住三个“然”字词语,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
找到句子后,我用大屏幕出示这3个带“然”的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在理解“忽然”这个词时,我会引导学生找近义词的方法说说发明家突然有了一个什么想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指名回答,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时,我会夸奖同学们真厉害,从一个“当然”了解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过程。(并板书:产生想法)
“固然”这个词比较难,我会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字典上的意思来理解,这时,我又出示:
“固然”的“然”是“这样”的意思,那“固”是什么意思呢?
(1)结实,牢靠
(2)坚定,不变动
(3)本来
(4)坚硬
通过选择理解“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本来这样”指怎样呢?这样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呢?通过指名朗读第3、第4自然段,读出发明家想的过程、想的语气。并让学生说说问题解决后的“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指的是什么?了解中间的破折号的作用,就这样,学生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过程。(我顺势写下板书:修正想法)
最后在理解“当然”这个词时,学生就能循序渐进,很快掌握学习换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想到当然指的是“发明家自然想到了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然后通过坦克图片,让学生说说履带、轮子、矛、盾的位置。在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后,我会小结说:“从这个“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并板书:延伸想法)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通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来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
这里采用抓住关键词语、理清顺序进行复述的方法来突破重点,读说结合,以说促读,既避免了烦琐的内容分析,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学生说清楚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后,我又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重点句,并问:“坦克把矛与盾的优点集合起来,谁胜利了?”顺势引出第5自然段,通过读,让学生思考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这一段中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坦克的“大显神威”了?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的方法。
在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这段中的一个关键词:大显神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大显神威”一词,进而理解了坦克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起来,它就是胜利者,这也就解决了对文章最后一段(重点句)因果关系的理解,领悟了其中的含义,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四、拓展升华 总结延伸
这时,我再一次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重点句,鼓励学生积极创想:“这里的谁仅仅指的是坦克吗?还可以指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在这里,我让学生直接从重点句延伸开来,其目的就在延伸拓展,从文本延伸到生活,这里的谁不光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人,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一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一面加深了对重点句的理解,加强了对重点句含义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一个道理,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最后,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都有美好的愿望。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接下来,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集合的问题等你去解决(板书:?),“集合”也不仅仅是一个道理,它是我们生活的法宝,(板书:!)它能把很多不同的事务集合起来,产生新的东西。(板书:。)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的事物来。
最后这三个标点,我是站在一个哲学的高度去审视“集合”,用三个标点符号去引导学生不要把“集合”仅仅看成一个词语,而是一种学问,一种智慧,激发学生去寻找,去探究,去创新。
五,画龙点睛,说板书
最后,我说说这节课的板书,这节课的板书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加上老师的小结后得出的,力求简明扼要,巧妙妥帖,既抓住课文的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25矛和盾的集合
产生想法 修正想法 延伸想法
? ! .
相关阅读推荐: